黎成柱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具體的教材內容出發,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從中找尋出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大膽地實踐,不斷開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教學模式,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我在教學工作中,體會到課程改革后的數學課堂應創設富有探索性、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將創新的教材、創新的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主動學習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總之,人貴在創造,創造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培養有創新意識和創造才能的人才是中華民族振興的需要,讓我們共同從課堂做起。
一、注意誘發學生的靈感
靈感是指由于長期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和知識而突然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思路和思維閃光點.它是認識上質的飛躍,靈感的發生往往伴隨著突破和創新.在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捕捉和誘發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靈感,對于學生別出心裁的想法,違反常規的解答,標新立異的構思,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新意,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同時,還應當運用數形結合、變換角度、類比形式等方法誘導學生數學直覺和靈感,促使學生能直接越過邏輯推理而尋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突破口. 例如,有這樣的一道題:把3/7、6/13、4/9、12/25用">"號排列起來。對于這道題,學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煩。為此,我在教學中,安排學生回頭觀察后桌同學抄的題目(7/3、13/6、9/4、25/12),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樣比較這些數的大小,倒過來的數字誘發了學生瞬間的靈感,使很多學生尋找到把這些分數化成同分子分數再比較大小的簡捷方法。
二、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時,一定要能夠激起學生的思維火花,把學生的全部注意力都吸引到學習新知上來。而數學課本所展現的知識缺乏動感,學生很難有深厚的興趣,而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教學定會使情境達到預期的效果,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如我在教學“相遇問題的應用題”時,把“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環形路問題”四種情況用兩個小孩在屏幕上不停地走動做成課件,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很容易分清這四種情況的區別并掌握它們各自的相等關系。在教學“二次函數的圖像”這一部分內容時,通過電腦的動畫處理,拋物線的平滑效果及連續性等展現的極其逼真;對二次函數圖像的移動規律操作起來也十分方便,圖像動態效果的演示使學生很容易得出二次函數圖像的性質。通過多媒體的幫助己使我解決了很多以前無法解決的問題,它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形象,教學效果十分明顯。
三、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我們的課堂教學形式單調,內容陳舊,知識面窄,嚴重影響學生對數學的全面認識,難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創造欲。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認知心理學關于學習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學習主動性的本質是認識主體的主動建構。只有當認識主體意識到是其自身在影響和決定學習成敗的時候,生動建構才有可能實現。從認識論意義上看,知識總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動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將認識主體置于飽含吸引力和內驅力的問題情境中學習,才能促進認識主體的主動發展。
四、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教育內容的革新,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助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弗賴登塔爾曾經說:“學一個活動最好的方法是做。”學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反復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己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創造性教學表現為教師不在于把知識的結構告訴學生,而在于引導學生探究結論,在于幫助學生在走向結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習得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
五、運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數學課堂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方法,是將具體的手段和方式充分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借助豐富多彩的形式,將相應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的認識規律出發,同時要對教材內容的特點進行充分掌握,從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選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具體活動。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營造寬松的活動環境,從而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一種開放性的研究活動。
比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判定”的時候,我做出如下的教學嘗試:第一,發現問題:我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一個平行四邊形模型,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生活,從具體的生活中找出與平行四邊形相同的實例。讓學生畫出實物草圖,同我展示出來的四邊形模型進行比較,看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學生很快得出 “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從而對四邊形的定義進行確定。第二,提出問題:四邊形要滿足哪些條件才能形成平行四邊形?第三,自主思索,分組討論。第四,小組展示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引導小組之間對討論進行總結。第五,師生共評:學生不但將“對角線互相平分”、“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兩組對邊分別相等”這三種書本上注明的條件找出來,同時找到另外的判定方法“一組對邊 平行且一組對角相等”、“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當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索,這些條件找尋出來之后,會促使學生向更深層次的方向進行探究。第六,小結:學生通過學習,將判定平行四邊形的6種方法歸納出來,我再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數學知識進行有效的驗證。借助這種研究性活動,學生不但在學習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同時獲得了較好的數學基礎能力和創新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