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西藏民族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現狀,分析了網絡平臺輔助下的少數民族英語教學存在的優勢及問題,提出合理的利用網絡平臺,不僅提高了少數民族同學的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減輕了教師教學壓力,而且增強了師生的互動。
關鍵字:網絡平臺; 教學模式;自主學習
一、研究背景
1985年,Decid &Ryan(Dickinson 1995)提出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環境下,不僅語言輸入量增大,學習內容也變得更加有趣,而且集視、聽、說為一體,激發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學者Paramskas(1999)提出計算機輔助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習者根據自身的英語程度制定適合的學習計劃,學習時間,學習內容以及學習方式等,還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按照自身的特點選擇對自己重要的內容,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教與學的個性化模式。另外,國外的很多學者及教育專業,如Warschuauer, Turbee & Robert (1996) 等都通過研究證明網絡背景下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國內的很多研究(如劉麗燕、賈國棟 2004; 王慧莉、劉文宇 2006)也通過分析校園網、互聯網、網絡平臺等各種實驗證明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教學效果。國內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討論網絡背景下計算機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張曉燕 2002;王德春 2000;趙栓科、楊宏 1999)。
二、網絡平臺輔助下少數民族英語教學的優勢
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的建設能夠讓學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選擇更加個性化、自主化的方式學習,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帶給外語教師全新的外語教學體驗。而英語課程是許多大專院校必開的學科基礎課,它主要通過聽、說、讀、寫、譯等技能訓練,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對于少數民族院校的學生而言,僅僅依靠平時課堂的學習,很難在短時間內提高他們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由于受本民族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語言輸入和輸出環節比較薄弱。由此導致了少數民族學習者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高,學習效率偏低,而且在語言輸出過程易產生負面的焦慮情緒,從而導致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
以網絡平臺為依托的新型教學模式強調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和學習,能有效的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效率,真正意義上實現教育部21世紀高等學校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規格,即“要在打好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語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拓寬人文學科知識和科技知識,掌握與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有關的專業基礎知識,注重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的創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
(一)網絡平臺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了可能
作為民族院校,學生的英語水平差異很大,藏族同學英語基礎較差,入學時高考英語成績僅有50分左右,而漢族同學的英語基礎普遍較好,所以傳統的教學無法滿足每個層次的學生的需求。網絡平臺中的各種英語學習資源為同學們提供了多種的選擇,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們的不同的英語基礎進行分類別分層次的教學,預先設置不同的學習任務,將課后的練習也可以分為不同的難度布置下去,讓每個同學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選擇練習任務。
(二)網絡平臺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網絡平臺自帶各類的教材教輔資料,音視頻資源非常豐富,內容更新也快,系統可以實現師生共享,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選擇適合的資源,也可以將資源開放給同學們自主選擇。同時,還可以自主上傳自己的資源,供其他人分享。
(三)網絡平臺減輕了教師授課的負擔
網絡平臺自帶的發布作業,收集作業的功能能夠大大的減輕教師的工作量,還可以將作業錄入系統,由系統自動分析批改,并給出相應的建議。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同時系統還提供了學生作業互評的功能,提高了同學們對課堂學習的參與度,批改他人的作業也是一個自我提高的過程。
三、 網絡平臺輔助下少數民族英語教學的存在的問題
雖然網絡平臺輔助的少數民族英語教學有其無可比擬的優勢,但網絡教學有其復雜性,多變性和難操控性,所以新時期的外語教師和學習者也面臨著許多困境。例如
1.多媒體教室利用率低。學校建立了多媒體教室,校園網,購置了大量的電腦,但是這些設備大部分時間被閑置,僅僅在教師上課用多媒體播放PPT時才會被用到,所以大量的設備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2.資源分散,篩選困難。大多數教師在備課,上課還是以個人為主,沒能利用網絡將個人資源和其他老師的資源形成共享,使得很多資源分散,利用率低。而且面對浩瀚的網絡資源,教師個人的力量有限,沒有足夠的能力辨別篩選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源,多媒體網絡僅僅成為一種形式上的教學手段,很難與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相結合。
3.教師個人的網絡技術水平還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求。外語教師由于所學專業的限制,對計算機的使用和網絡技術的掌握還比較落后,大多數教師僅限于制作PPT,使用音頻和視頻資料,這大大限制了網絡教學資源的發掘。而且教師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資源共享和交流,無形中造成了網絡資源的浪費和閑置。
四、結語
總之, 對于民族院校,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設置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根據學生自身特點,有選擇的制定學習計劃,不僅能夠實現個性化教學,也可以増強同學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師生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學生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 Dickson L. Autonomy and Motiv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J]. System, 1995.
[2]. Paramskas D. M. The Shape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 In Keith Camerson (ed.) . Computer Assited Language Learninh (CALL): Media,Design and Application [C]. Lisse (Netherlands): Exton, PA: Swats& Zeilinger, 1999.
[3]. Warschauer M., Turbee L. & Roberts B. Computer Learning Networks and Student Empowerment [J]. System, 1996, 24/1:1-14.
[4]. 王德春. 多媒體英語教學和傳統英語教學的比較 [J]. 蘇州絲綢工業學院學報, 2000,(6).
[5]. 張曉燕. 從TEM4成績看多媒體英語教學的效果 [J]. 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2,(2).
[6]. 趙栓科,楊宏.從教學實際看多媒體英語教學 [J]. 外語電化教學, 1999,(2).
[7]. 劉麗燕, 賈國棟. 基于局域網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 . 外語電化教學,2004,(1:):36.
[8]. 王慧麗, 劉文宇. 基于網絡的研究生英語個性化教學模式研究 [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3):180.
作者簡介:徐文(1981年10月),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安徽省蒙城縣,職稱:講師,研究方向:少數民族外語教學。
項目:依托西藏民族大學教改項目“基于網絡平臺下西藏民族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