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發展的歷程中,新聞記者這一職業經歷了職業化的發展過程。我國新聞記者職業化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既有社會發展的背景環境對新聞記者職業化的外部因素影響,也有新聞記者自己內部的內在動力。由于我國內憂外患的社會環境、西方新聞思想的傳入發展以及技術人才的發展對我國新聞記者的職業化形成起到了外部的推動作用。本文在分析了我國新聞記者這一職業的特殊性,對我國新聞記者的職業化形成因素以及我國新聞記者的職業化進程進行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新聞;記者;職業
一、相關理論概述
(一)職業
職業是行業的發展。但學術界對職業的定義及其意涵的理解卻呈現著紛繁復雜的分歧。在英語里,profession即職業最原始的意義是宣誓、聲明的事實與行為,即意味著從事這一職業的從業者們所聲明的對于某些特定的事務有著比其他人較為多的知識認識,特別是對于特定某些客戶的事務有著比客戶本人更多的知識認識。美國學家塔爾科特·帕森斯曾描述過profession本意為職業,不是普通的行業,主要指需要接受高深教育及特殊訓練的專業化程度比較高的行業,如律師、醫生、會計師、建筑師等。也就是說,只有那些經歷了專業訓練的人才有資格從事該職業;同時,也只有職業化的從業者才有資格對職業的傳統做出權威解釋。
(二)職業化
起初,學者對職業化的研究是在對職業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米勒森認為,職業化的過程是由下面幾個因素決定的:1.獲得相對確定的知識與實踐的能力以及行業活動的具體化;2.獲得知識和實踐的機會;3.行業的從業者自我意識的發展;4.行業外部的對該行業作為一種職業的認同。1977年,拉爾森在《職業主義的興起》一書中指出:職業化的關鍵首先在于職業教育對生產者的生產過程,并通過對為市場服務的收入機會和在職業中的地位與在工作中所獲得的特權的壟斷來鞏固職業的地位和社會結構;而培養和維系職業從業者價值觀的核心則是壟斷化與標準化的職業教育。
帕森斯就認為,學術性職業致力于把知識制度化,在所有的職業中,醫學與法律無疑是可以把知識非常好的應用與實踐的兩個最關鍵的職業。把職業看作為一種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既要與更為廣闊的外部世界相聯系,又要對其從業者的認同感,語言和共同的價值觀有所約束。通過對職業與外部世界關系的著力強調,為我們獲知了解職業在社會中所存在的意義和職業化的社會作用等問題給了有利的啟發。
二、我國新聞記者職業化的必然要求
(一)我國新聞教育的必要性
職業社會學家認為,一個正式的職業需要擁有深奧的知識和技能,而這些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教育和訓練獲得。—種職業形成的標志之一就是專門教育的開展及其專業人才的培養,同時,這種職業化的教育也更進一步增強了新聞從業者的職業歸屬感,加強了新聞從業者的職業意識。通過新聞教育,新聞從業者能夠接受專業的訓練,獲得專業知識,而職業意識也被系統性地灌入進來。為此,我國新聞教育建立起來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二)新聞教育對新聞記者職業化的影響
高等新聞教育機構是我國近代新聞教育機構的核心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最大。高等新聞教育既包括本科教育的大學新聞系,又包括大專教育的新聞專修科,還包括在高等學校開設的一些新聞學課程。這些機構培養出了大量的新聞專業人才,隨著這些專業人才紛紛走向新聞實務界,而且切實感受到新聞學的價值所在;這些新聞專業人才中,有一部分成為了研究新聞學的新生力量,為中國新聞學的建立與發展做出了貢獻。高等新聞教育機構既注重普通常識的訓練,也注重新聞理論與實踐的訓練,它不只是供給新聞學者一種專門的知識與技能,而對于種種普遍的學識也是極其重視。
新聞職業學校重在職業的訓練和培養,為新聞實務界培養了大批實踐性人才。新聞職業學校由于學習期限較短,辦學方式靈活,使新聞記者在短時間的學習中,增長新聞專業知識,提高新聞實務實踐水平,提高了新聞記者的職業素養,擴大了新聞記者的隊伍。大多數高等新聞教育機構,無論是大學新聞系還是新聞專修科,基本上都采用普通知識教育與新聞專業教育并重的方式進行。新聞教育的大量興起,在客觀上,轉變了我國新聞從業者的群體結構,擴大了新聞記者的隊伍,提高了新聞記者的素質,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和保障我國新聞記者職業化的形成、發展。
三、我國新聞記者職業化的制度保障
社會學認為,職業形成的標志之一就是職業制度的確立,它既包括國家的外部規定,也包括行業組織的內部規定。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新聞記者這一職業的形成、存在和發展既受制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外部條件,也受制于其自身內在機制和結構的驅動。
(一)我國新聞行業組織的制度及其發展
行業組織的職業制度是為從事某一活動能通過自我規范、自我控制和自我設定職業標準而最終達到的職業自治和職業壟斷。因此,一般來說,職業組織應該有其特定的執業規則和職業文化,一方面可以對本機構成員的職業行為具有指導作用;另一方面,職業組織根據此來嚴格執行入行審核和從業規范,從而確保職業的存在、發展。職業制度集中表現在行業組織的章程規定之中,即行業組織成員必須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而其中的體制運作方法及運作模式等制度對我國新聞記者職業化的形成與發展起著具體的指導作用。
(二)新聞行業組織的規章制度的影響
從組織機構制定的規章制度來看,組織機構是新聞記者職業化的核心。對新聞業利害關系的認知,體現了新聞從業者對整個新聞業在社會上所處地位的重視,這有利于提升新聞記者的地位,確立自己的社會角色,贏得社會的認可與尊重。對新聞學的研究,提高了我國新聞從業者的專業素養,促進了新聞業的發展,并促進了新聞專業主義的形成。對記者修養的提升則有力地保障了新聞業的客觀發展,提升了新聞從業人員的素質。綜上所述,是新聞記者對自己的自我認知、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發地接受職業化并推進職業化的發展。
四、結束語
隨著新聞記者的職業意識增強,對新聞事業、新聞記者這一職業進行思考,對存在問題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不斷的提升自己的道德、價值、素養等各方面綜合品質,大大加深了其對職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審視我國新聞記者的職業化時,除了繼承客觀公正的態度外,更應該尊重事實、堅持真理。
參考文獻:
[1]黃鵬.對美國新聞教育職業化的思考[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5.
[2]吳飛,吳風.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建構[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
[3]楊軍.試論我國近代出版的職業化[J].出版發行研究,2013.
作者簡介:馮思學(1983-),男,吉林長春人,研究方向:電視新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