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心理學主要是研究繪畫、雕塑、攝影、建筑等美術活動中的人的心理機制和在創作或欣賞這些美術作品時所表現出來的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心理學的分支。蘇聯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美術心理學最基本的問題是研究在感受美術作品時所產生的對美的反應的心理機制問題。因此,我們也可以把美術作品欣賞看作是一種審美活動。我們可以通過研究美術心理學的運用和作用來欣賞美術作品,使美術欣賞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審美方法和提高審美水平,也能夠深層次地讓欣賞者與創作者在精神上產生共鳴。
關鍵詞:美術作品欣賞;美術心理學;運用與作用研究
在科技發達這個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用理性的思維和嚴密的邏輯來創造發明一些東西,缺乏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和感悟,讓生活處于沉悶、沒有樂趣的狀態。絕大多數的人在欣賞美術作品,根本就是走馬觀花,不知道美術作品創作的方法技巧,更加不懂隱藏在美術作品背后深層次的含義,只是為了讓別人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內涵的人。因此,在忙于公式推理的人們,更應該抬起你們的頭從美術心理學的角度來欣賞美術作品,并感悟其中蘊含的美。
一、 美術心理學在美術作品欣賞中的運用
(一)欣賞者對美學的感知
欣賞一個美術作品首先要懂得欣賞它的形式美。形式美是美的一種外在表現。在美術作品欣賞中,形式美表現在色彩、線條、形體、明暗、空間等美術語言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組合。比如,北京的故宮具有明顯的對稱性,而這種對稱性展現出的效果就是穩定與端莊,也就符合了中國封建時期皇家建筑的要求。美術作品中還有內容美,并且是通過形式美表現出來,反映出來的是人的內心世界以及時代特征、風俗習慣等等。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東京民間習俗清明上河的情況,生動記錄了當時的城市面貌和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態。
(二)建立美術作品與情感、情感與情感之間的聯系
運用美術心理學欣賞美術作品能夠建立起作品與創作者情感之間的聯系。美術作品的創作離不開創作者的情感投入,情感會通過作品表露出來。梵高的《星夜》這幅畫有兩種線條風格:破碎的短線和彎曲的長線,全畫呈藍綠色,梵高用這些連綿不斷的、運動的、充滿想象的線條和色彩構成了一幅星夜圖,也展現出了梵高躁動不安、沉悶的內心世界和迷幻的意象世界。美術心理學的運用能夠將作品與欣賞者情感之間的聯系建立起來。另外,美術心理學的運用還能夠建立起創作者的情感與欣賞者情感之間的聯系,也就是創作者與欣賞者通過美術作品產生情感共鳴。在梵高看來,向日葵是太陽之光,是光和熱的象征,他通過《向日葵》傳遞出對激情與生命力的熱情贊美與追求。當欣賞者在端詳《向日葵》時,那形態各異的向日葵給欣賞者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心靈的震撼感,讓人感到生活充滿希望,天空是那樣的湛藍,陽光又是那樣的明媚。
二、美術心理學的運用在美術作品欣賞中的作用
(一)運用美術心理學可以研究美術創作者的創作心理
欣賞者在欣賞美術作品時,主要是通過視覺來觀察作品的點線面、色彩、空間、構圖、質材等表面的東西,然后用自己的感覺去探索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去揣測他的創作意圖和了解創作環境,最終能夠達到觸摸創作者的靈魂。一個優秀的美術作品,創作者必須要投入自己全部的情感,這樣的美術作品才有靈魂,否則,美術作品只是死物。欣賞者要通過分析美術作品才能夠去感知創作者的創作心理和理解美術作品。羅丹的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個強有力的勞動男子,這名男子腰身微弓,曲著膝,右手托著下頜全身肌肉緊張,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名男子不但在全神貫注地思考,還沉浸在苦惱之中。通過《思想者》我們可以看到羅丹自身對社會現實的無奈、苦惱以及思考。因此,運用美術心理學可以細致地去研究美術作品深層次的內涵,還可以探究美術創造者的創作心理歷程,使欣賞者提高自身的欣賞水平。
(二)運用美術心理學可以感知美術創作者外泄的情感
情感外泄就是情感流于表面。這里的情感外泄專指美術創作者通過自己創作出來的作品來宣泄自己內心的某種情感。梵高《有烏鴉的麥田》這幅畫的畫面試烏云密布的藍天壓在了金黃色的麥田上,麥田似乎都喘不過氣來了,還有一群凌亂低飛的烏鴉,跌宕起伏的地平線這些都透露出壓抑、不安之感。梵高在創作這幅畫時,他的生活表面上是很平靜的,但他的內心是各種情感相互交織在一起,理不清,再加上他一直飽受精神上的疾病的糾纏,讓他整個人都抑郁不安以及恐懼無助。《有烏雅的麥田》這幅畫用黑暗低沉的天空和亂飛的烏鴉表露了梵高自己精神上的苦悶。因此,黑暗的天空和黑色的烏鴉是梵高的情感外泄。總的來說,欣賞者可以運用美術心理學去感知創作者外泄的情感,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感受他們或痛苦、或高興、或無助、或平淡的情感狀態。
(三)運用美術心理學去探究美術作品中蘊含的社會心理
任何一個美術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時代性,是美術家根據自己的生活或所處的時代背景創作出來的,而不是靠天馬行空想象出來的。因此,美術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出美術創造者所處的社會生活和社會背景。欣賞羅丹的雕塑像《思想者》時,欣賞者可以和當時羅丹生活的社會背景聯系起來。當時的法國正處于拿破侖統治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地迅速發達,壟斷資本也在急劇上升,這就拉大了社會上的貧富差距,勞資矛盾地不斷加深,因此革命斗爭此起彼伏。羅丹創作的《思想者》也因此正處于法國工人階級分歧反抗的年代。羅丹通過創作《思想者》表達了他對所處年代的貧困者的同情以及對無產者的謳歌和贊美之情。
三、總結
欣賞美術作品時,并不是欣賞者能夠看得懂作品就行,而要在欣賞的過程中學會如何運用美術心理學,以及懂得運用美術心理學時會對欣賞美術作品產生怎樣的作用,這樣才能提高欣賞者的美術欣賞水平。
參考文獻:
[1]柳倩.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02).
[2]鐘文才.美術作品欣賞中美術心理學的運用及作用解讀[J].青年文學家2015(35).
作者簡介:趙穎,女,出生于1983年9月,籍貫:遼寧省本溪市,畢業于南陽師范大學美術專業,學歷本科,職稱:助理講師,職務:教師,研究方向:職教美術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