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富強
人類在悠久的歷史中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有大量值得珍藏的文化財富,其中之一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幅員遼闊的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也星光璀璨,蒼天圣地阿拉善的唐卡制作、和林格爾民間剪紙藝術、勒勒車制作技藝、馬頭琴制作技藝、蒙古族長調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為傳播載體寶貴的人類文化瑰寶,隨著傳承者的過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受到了巨大威脅。潮爾道、烏力格爾、阿斯爾、格斯爾、好來寶等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面臨著傳承斷代的局面。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特點
與那些固定成型的物質文化遺產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世代相傳、口傳心授、活態的文化遺產,體現著民族智慧和精神,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過程中產生的,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都有著自身的傳播特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持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續性是指它的表現形式時時刻刻處于一種持續與變化的狀態,而非靜態停滯,從最初的產生,到日后被逐漸完善,被創新,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2、自然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然性特征是指它依托于自然環境而萌芽成長,可接受外界的信號有所變化,實現其創新與升級。當它成熟完善后,又映射出自然環境的特征。3、傳承性。非物質文化傳承的重點是形態與內涵,傳承的基礎是傳承制度與傳承方式,一代又一代人通過約定俗成的傳承制度與傳承方式將其形態與內涵傳承下來,才讓世人看到穿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無形的、不可重復的歷史遺存和文化記憶,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如何保護好這份遺產并使其傳承下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其本土文化意義和價值不言而喻。就如同珍稀動物保護一樣,這一工作已容不得疏忽和懈怠。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非遺的數字化傳承逐漸提上議事日程,主要包括非遺的數字化采集和存儲,數字化復原和再現,數字化展示與傳播等。非遺傳承人受知識水平和技術限制,很難實現非遺的數字化。為了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文化相關部門開始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中來。
(一)秉承代代相傳的理念 現代學徒制傳承手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一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獨特的表現力、創造力和感染力,展示了源遠流長的獨特的生產生活風俗,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愿與向往,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基因,承載著特色鮮明的民族記憶,是民族智慧的結晶與民族發展的源泉。現代民族文化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傳統與現代并非水火不容的完全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傳統文化是現代民族文化的基礎和來源,現代民族文化是傳統文化的揚棄與發展,人類文明之光便在這種循環往復中不斷向前、變化發展。以內蒙古剪紙文化為例:和林格爾的段建珺、鄂爾多斯的趙美玲、包頭的劉靜蘭、扎蘭屯的都葉梅等等。雖然每一位剪紙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技法、作品都不相同,但是他們都面臨著相同的發展瓶頸,剪紙文化的傳承需要年輕人繼往開來,受現代市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剪紙這門古老的技藝已經面臨失傳的困境,如今,剪紙逐漸變為“非主流”,一些剪紙人也前途未卜。如何科學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嚴肅課題。秉承“代代傳承”理念就是要將這種獨特的優秀民間文化繼承和傳播開來,讓文化基因和民族記憶不被忽視遺忘并一直保持下去,使傳統文化生生不息,成為現代民族文化的靈感和源泉。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與職業技術學校共同開辦培訓班,已成為現今多種非遺技藝培養傳承人的主要途徑。在呼和浩特玉泉區的文化產業園的牧勒·非遺手工藝眾創空間與各大院校聯系,開展除了剪紙,還有布貼畫、烙畫、皮革造型、糖畫、泥塑、編織等多種手工藝的培訓,用現代的學徒制傳承手藝。在眾創空間設立專門的產品設計中心,由專人負責產品的創意構思和設計。設立產品孵化中心,主要負責創新傳統手工藝,結合蒙元文化,創造出高端禮品、工藝品等。開設傳學中心,由非遺傳承人,給孩子們和手工藝愛好者授課,使他們更了解傳統手工藝,給手工藝愛好者一個學習的空間,對于能力優秀者,還會吸納到平臺就業,共同創新創作。非遺傳承人還會不定期走進校園和社區授課,傳授手工藝以及創作思路和創意,走商業化、現代學徒制之路是非遺傳承的一條可選之路。
(二)構建數字化文化記憶庫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許多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面臨嚴峻挑戰,許多富有特色的民間藝術已經失傳或正在消失,許多具有歷史科學文化價值的民俗備受冷落,許多民間獨門絕技后繼乏人等等,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必須采取系統、科學、有效的方式。
電視傳媒,具有聲畫并茂、現場感強烈、時效性強、家庭式接收方式等優點。即便在新媒體發達的今天,電視依然不可替代。目前,電視媒體參與文化遺產保護主要有現場直播、紀錄片、新聞報道、專欄、文物介紹和電視劇等節目形式,不僅使人們對文化遺產形成最直觀的印象,而且也在潛移默化中幫助人們樹立保護文化遺產的觀念。為了全面科學地采集“非遺”作品,忠實記錄各種民俗文化面貌,可以建立“非遺”研究資料專題數據庫,搜集、整理有關“非遺”的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資料,建立“非遺”影像檔案,使其成為歷史和文化記憶庫,為“非遺”保護與傳承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也為“非遺”研究者提供便捷的服務。為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科學而有效的整理歸納,還可以將各地普查整理的結果以年鑒方式記錄并保存下來,將整理的結果系統化、規范化,這種科學系統的方式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態,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民間藝術教育奠定基礎。
總之,電視傳媒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對文化遺產進行遴選、保存、解讀,創新表現手法,既準確把握社會文化生活的新特點和新熱點,又順應世界文化發展潮流,同時運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改造傳統節目生產經營和傳播模式,大力拓展傳播渠道,豐富傳播手段,吸引公眾積極參與到保護文化遺產的活動中來,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更大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