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華
摘 要: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進行探析,從閱讀的意義出發,樹立正確的思想閱讀指導,針對不同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力求為學生培養終身閱讀的習慣奠定基礎。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
閱讀是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在物質生活得到充實的當下,人們對精神生活也有了新的追求。閱讀貫穿于生活始終,陶冶了情操,也滿足了精神需求。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一直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語文是認字、閱讀、口語、寫作為一體的綜合教學,它們相互作用并相互影響。閱讀是語文教學最核心的存在,它包括了聽、說、讀、寫,是與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實力密切相關的。沒有閱讀,學生在語言的掌握、寫作能力的提升上就不會有所進展。閱讀是檢驗學生語文教學的標準。
閱讀教學著重培養的是學生的書面語言以及閱讀理解能力。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講,書面語言更加的正式,口頭語言是貫穿日常生活的。相比較來說,書面語言因為更加的官方,所以在要求上面比口頭語言更高,必須通過專門的學習才能達到標準。
二、關于應對初中語文閱讀模塊的關鍵措施
1.明確閱讀的真諦,利用正確的思維方式來引導閱讀教學
所謂“閱讀”,是指一種圍繞主觀理解來開展的認知行為,通常讀者會站在視覺感受的角度來探究書中所隱藏的深層含義,并用心去掌握文章包含的本質以及學習作者思考問題的方式。除此之外,閱讀還是一種能從文字中感受到認識意義的方式,借助文字的力量來向讀者表達作者的思想,讀者還可以通過閱讀來收集資料,并不斷地對這個美好的世界產生不同的見解,同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自身的思維能力。
從表面上來理解,閱讀看起來就像是用眼睛簡單地看文章。可深層發掘閱讀的意義,就能明白閱讀非常注重學生發揮想象力,并要求讀者用心感受文章中包含的情感。因此,在對初中語文閱讀模塊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們應當明確教學的真正含義,并注重教學的方法。老師應當對普遍的閱讀和教學閱讀進行明確的區分,通過挖掘這兩者之間不同的特色來引導學生開展一場奇妙的思維之旅。
2.建立緊密的學科聯系,注重“文史哲不分家”
傳統意義上的“文史哲不分家”,是指文學的發展和相應的歷史背景、經濟基礎有著緊密的聯系。比如學生在學習《史記》時,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是屬于歷史性的,可是由于史記的內容是帶有故事色彩的,其運用的語言技巧也是氣勢磅礴,無論是從內容的深度,還是思想境地的高深來評價這部作品,《史記》都是一部文體美與思想美兼得的文學巨作。因此,老師在講解這部作品時,應從相應的歷史背景、主流思想等多個方面入手,并在學生開展閱讀之前,做出表率,使得學生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講解《鴻門宴》時,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以及課外書籍來查詢相關資料,搜尋與文章相關聯的歷史資料,通過這種方式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并且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人物內心的情感以及性格特點。再比如講解《隆中對》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觀看《三國演義》當中的部分情節,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站在歷史背景以及人物特點的角度來對故事主角諸葛亮進行深入的剖析,同時還能大幅度地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并讓他們燃起對學習新知識的渴望之火,最終讓他們明白學習不僅僅只局限于課本,還能夠借助其他方法來開闊學習的視野。
3.給學生傳授合理科學的閱讀步驟及訣竅
在閱讀的過程中,老師應當要求學生充分發揮出肢體、頭腦以及雙眼的力量,并在文字的引導下,將自身的想象力發揮到極致。除了讀書筆記外,學生在閱讀完一篇文章后,還可以將文章中優美的詞句以及段落摘抄下來。要明確閱讀的真正意義在于靈活地運用語言,學生可以熟背自己摘抄的佳句來加深記憶,同時還可以在寫作的過程中,運用這些佳句。精讀是閱讀模式中較為復雜的一種,其中覆蓋了通讀、細讀、復讀三個方面。每個方面都要求讀者運用不同的閱讀步驟以及技巧。比如說細讀時,需要運用不同的記號以及各種輔助資料,畫標記的記號不需要像標點符號一樣嚴格化,針對不同的讀者可以選取最適合自身的閱讀步驟,例如,可以畫星號、笑臉、下劃線等等。在細讀的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對文章的段落進行摘抄,還要做相應的讀書筆記來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同時還結合了慢讀以及分段閱讀的方式來完成閱讀任務。
學生在開始閱讀之前,最關鍵的起步工作是對文章進行整體上的認識,然后再對文章字字珠璣地開展剖析。對于閱讀的教學工作而言,利用大聲朗讀的方式來讓學生意識到語言可以表達作者的情感,這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閱讀方式。如果學生想要在表達自身思想與情感的過程中凸顯自己的魅力,就必須開展朗讀文章的工作。通過不斷地朗讀文章,讓枯燥的語言也變得富有生氣,同時也讓讀者更好地掌握文章中的思想和情感,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之,語文教師必須端正自己的心態,明確語文閱讀的重要位置,不斷地完善語文閱讀優勢,將它與語文教學恰當融合,帶動語文教學改革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壽山.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導刊,2013(7).
[2]余虹.語文閱讀教學對話的有效性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