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國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一直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點,雖然近年來我國教學改革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小學是打好語文基礎的重要階段,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對其之后的學習有重要的影響,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改善對于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且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對策
學生的啟蒙階段就是小學階段,當前很多學生在學知識的過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其在小學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打好基礎。當前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擺脫傳統教學方式的限制和困擾,進行教學方法創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主動性,這樣才能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所以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是刻不容緩的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事項。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的不明確
明確教學目的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在當代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并不明確具體的教學目的,其只是想當然地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而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制訂具體的教學計劃,沒有針對性的教學導致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比較盲目。由于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是比較簡單的,部分教師就會根據教學資料進行簡單的講解,并且讓學生進行相關訓練,然而這種流于形式的教學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并沒有較大的作用。
2.受傳統教學的影響
傳統教學方式在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是根深蒂固的,雖然目前我國在進行新課程改革,但是還是有部分小學語文教師會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其教育思想也停留在傳統思想上,不符合當代教育的標準和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仍然占據著教學主體的位置,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經常不會尊重小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部分教師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需求,實行了一定的教學創新,但是大多還是表面功夫,不能起到培養和發散學生思維的作用,與傳統教學沒有本質區別。
3.作業缺乏開放性
新型社會的教學是培養學生成為全面性人才,從小學階段的教學開始,就著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要達到這種教學要求就需要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而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并不能達到這一要求。小學語文教師通常會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這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依據,但是部分教師布置的作業還是有固定的要求的,學生需要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這種封閉式的固定的作業使得學生難以發揮自己的學習創新,限制其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教學問題的對策
1.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提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以教學主體存在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適應教學角色的轉換,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實現民主式教學。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占據主體位置,發揮其主體作用。由于小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會經常性地出現思考延緩的情況,教師就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接受新的知識,鼓勵其大膽發言,讓學生能夠主動探索學習的趣味性。
2.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對于開展教學活動來說具有指向性作用,教師一旦不能確定教學目標就會導致教學的效用無法發揮。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需要做好備課工作,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研究明確教學重點,制訂教學計劃,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開展課堂教學,使得小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共同進步。
3.實現作業的開放
小學生的學習任務之一就是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對小學生而言,其在學習過程中完成作業是習慣性任務,但是如何利用作業培養小學生的思維就是教師需要做好的教學任務。小學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在完成基礎作業的同時進行一定的延伸,使其能夠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并且提升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對每個人來說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基礎知識的啟蒙者,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師進福.淺談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13(35):192-193.
[2]陳尚.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6(22):74-75.
[3]曹相弟.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亞太教育,2016(2):199.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