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琳
小學科學是一門具有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的國家課程。小學科學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思維、質疑精神、創新精神等科學素養。如何提高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成效?小學生對名人、偉人天生有種崇拜心理,因此筆者認為,我們可以把科學史中的名人事例應用到教學中去,讓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科學,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提高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成效。
一、模擬體驗科學家的工作——提高科學興趣
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童年開始就對自然科學充滿了好奇,這樣的興趣就是他們事業的開端。教師要充分利用科學課得天獨厚的優勢,讓學生模擬體驗科學家的工作,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滿足好奇心,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濃厚的學習科學的興趣。
“消失了的恐龍”教學片段:
師:既然恐龍早就消失了,那些逼真的恐龍圖片是哪兒來的?
生:化石還原。
師:如何從化石還原成這些逼真的恐龍形象?早在1825年,人們發現了這樣一顆牙齒,人們特別想知道這是什么動物的牙齒。(恐龍牙齒化石圖)如果你是科學家,你會怎么辦?
生:把這個牙齒跟已知動物的牙齒比較一下?!?/p>
師:老師這里也為大家準備了一些資料,請你來作科學家,看看你有哪些發現。(提供1號、2號恐龍腳印、牙齒等圖片資料)
……
“消失了的恐龍”一課本是按照“交流恐龍資料—了解化石的發現過程和作用—研究化石模型”的活動順序編寫的。案例中,教師沒有按照教材順序來進行教學,而是讓學生體驗科學家的工作的過程來達到知識教學目標,充分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二、分析科學家的實驗數據——培養科學思維
科學中有許多基本的概念、原理與規律,這些知識固然對學生進一步學習和實踐有很大的幫助,但真正使學生受益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科學的思維方法。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問題的提出、數據的測量、現象的觀察、理論的建立及解決實際問題,都離不開科學思維。對于某些課堂上無法完成的實驗,要如何培養科學思維?筆者認為,我們可以把科學家的實驗數據拿來給學生分析:
如“遺傳與變異的秘密”一課的教學,教師可以對本單元內容進行整合,滲透部分中學生物知識和數學中概率知識,帶領學生分析孟德爾的實驗數據,讓學生對生物遺傳和變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學生在經歷摸球實驗后,再與孟德爾豌豆光、皺豆實驗數據進行對比,確定子二代光豆 ∶ 皺豆為3 ∶ 1,隨后再出示孟德爾其他的實驗數據,學生發現不僅是光皺豆性狀,其他性狀比例都是3 ∶ 1。此時,學生自然就會產生疑問:為什么是3 ∶ 1?從而有了進一步探究的強烈欲望。學生在課堂幾十分鐘的時間中得出了孟德爾8年才得出的結論,在感嘆科學工作不容易的同時,也不禁產生了“超越科學家”的成就感,提高了科學興趣,科學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三、辨析科學家的某些結論——培養質疑精神
質疑是思維的引線,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也是創新的前提。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誘導學生陳述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善于質疑的思維品質。教師可以提供科學家的例子來作為質疑對象,當學生連科學界的權威都敢質疑了,還有什么不敢質疑呢?
如:亞里士多德作為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在當時一度被人們視為權威,然而后人卻發現他也有一些錯誤的觀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時提供這些觀點讓學生進行質疑:
1.他認為天體永遠圍繞地球這一宇宙中心作勻速圓周運動;
2.物體下落的時間與重量成反比,如一物重量是另一物的兩倍,則在同一下落中只用一半的時間;
3.任何運動著的事物都必然有推動者。
此外,教師還可以提供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家說”讓學生進行質疑,如綠豆治百病、末日說等。將質疑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認識“疑”是學習的需要,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它對我們的學習非常重要。只有疑,才能使人們的智慧之樹開出艷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四、我和科學家進行大比武——培養創新精神
在小學科學教材中蘊含著大量中外科學家發明創造故事的素材,我們應該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素材,激發學生的創造欲,培養創新能力。如在機械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導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設計投石機等工具,幫助阿基米德贏得勝利。寓教于樂的同時豐富了學生的科學知識,更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欲望。
讓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科學,不僅是在課堂上搬來科學家的趣味故事,博學生一笑,還是將科學史、科學家事例與教學設計巧妙結合,在豐富課堂形式內容的同時,提高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成效,同時,還能激發學生成為科學家的遠大理想,為國家培養創新人才打下基礎。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