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
摘 要: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留守兒童已經成為一個普遍而又特殊的群體,并且人數還在不斷地增加,享受不到完整的親情,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很多人形容他們是“野草一般地生長”。同樣是天真爛漫的兒童,留守兒童卻表現出不一樣的成長發展狀況,是什么在左右著他們的成長?又是什么將他們引向不一樣的人生?本研究旨在從父母及祖父母的教養觀念、教養方式和社會現實這三個方面著手,通過層層抽絲剝繭,探尋導致留守兒童成長狀況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教養觀念;教養方式;社會現實
留守兒童主要是指因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單方或長輩、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17周歲及以下的兒童。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成年人選擇奔向城市,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也在不斷地壯大。
一、留守兒童的隔代教養在不同時代存在著同樣問題,經濟條件不是制約留守幼兒隔代教養質量的關鍵
經濟、社會、教育發展的同時留守兒童的問題并沒有得以改善。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越來越重視經濟文化的發展。留守幼兒的父母大多在大城市工作,從與多位留守兒童的父母的交談中可以得知,他們在大城市中也經常會與同事、上級領導交流自己對孩子教育的認識,都有比較先進的育兒理念。但是無論他們的理念多先進,卻無法改變留守兒童存在問題的現狀,原因便是留守兒童隔代教養的問題。隔代教養人長久生活在農村且大多沒什么文化,農村地區信息交流也沒有城市流暢,他們的育兒觀念依舊停留在只要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以及保證孩子的生命安全即可。這便是導致留守兒童在社會性發展、人際交往、個性、行為習慣等方面出現問題的原因。他們較少與幼兒交流,常常讓幼兒獨自一人與玩具為伴,忽視親子關系、同伴交往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也不了解幼兒期對兒童人生發展的關鍵作用。因此,隔代教養人與新一代的年輕父母的教育觀念與方式是存在差異甚至是沖突的。
而那些在大城市謀求發展的新一代父母,雖然有用先進理念教養孩子的心,但是沒有真正付出實踐的決心與能力。他們懂得勞逸結合,懂得享受生活,因此工作閑暇之余大多放松休息而不是把精力再次投入到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方面。另外,長期在外拼搏的年輕人因為愧對自己的父母,當自己的教育觀念與方式與父母不一致時大多尊重父母的選擇。這就是為什么父母有先進的教育觀念與方式卻不能改善留守幼兒隔代教養存在問題的原因,也是為什么留守幼兒隔代教養在不同時代會出現同樣的問題的原因。
二、隔代教養以及任何替代性關愛都無法代替父母對留守子女的愛
眾所周知,兒童的身心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些發展過程中包含著無數個關鍵期、敏感期、轉折期。就從依戀和馬斯洛需要理論兩個角度來說,父母對留守兒童而言很重要。整個兒童期都是形成依戀的關鍵時期,在依戀關系形成的時期,兒童會出現分離焦慮、怯生,會慢慢從依戀關系建立發展為依戀關系明確,從而逐漸形成交互關系,形成安全的依戀。而留守兒童的父母如果在兒童依戀關系形成的關鍵時期離開兒童,兒童必定會產生不安全感,直接會影響到兒童今后的同伴關系、人際關系與社會性發展。再從馬斯洛需要理論來看,人的需要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留守兒童的早期依戀無法得到滿足,就無法滿足安全的需要以及愛與歸屬的需要,這些低級需要無法滿足,那么留守兒童根本無法尋求更高層次的需要。雖然留守兒童的隔代教養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兒童的某些發展需要,但是父母對于兒童的影響尤其是母親對于兒童的影響是任何人都無法代替的。替代性關愛無法替代父母之愛,尤其是在兒童早期。
三、全社會應聚焦留守兒童,關注其成長
(一)關于留守兒童的新生代父母
年輕人有追求自己理想,實現自我價值的愿望,他們會選擇外出打工,將自己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中讓自己的父母代為照顧,這一點可以理解。但是外出打工的父母必須意識到的是,兒童時期是孩子發展的奠基階段,一旦忽視了孩子,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可能會造成自己終身的遺憾。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最好的愛便是陪伴。年輕人不妨再辛苦一下,盡可能多地留出自己業余的時間陪陪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多多交流,把自己對孩子的教育觀念與父母溝通。在無法改變離開孩子現狀的情況下,盡最大努力更新自己的父母的教養觀念與方法,改善留守兒童隔代教養可能存在的弊端。
(二)關于留守兒童隔代教養人
留守兒童隔代教養人對于兒童的教養一般存在很多問題。雖然問題存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所有隔代教養人對于自己的孫輩都是出于愛的,因此對于提高這些隔代教養人教育水平的關鍵在于向他們傳播先進的育兒觀念。只要是出于對自己孫輩的愛,出于聚焦兒童成長這一共同的信念,那么這些留守幼兒的隔代教養人一定是樂于接受的。
(三)關于社會現實
如上所述,在當今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出現了經濟發展懸殊大、教育資源不平衡、城鄉二元制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每個孩子都是天使,聚焦的應該是所有兒童的發展,關注的應該是所有兒童的成長,應該提供的是所有兒童一樣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這些才能有利于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促進這部分弱勢群體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