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穎
摘 要:教育的任務就是用有效手段激發和促進兒童的“內在潛力”,并按其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
關鍵詞:兒童;內在潛力;紙帶游戲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內在的生命力”或稱之為“內在潛力”,或把它總括為“人類的潛能”。這是一種積極的、發展著的生命力存在,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她說:“生長,是由于內在的生命潛力的發展,使生命力顯現出來,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遺傳確定的生物學規律發展起來的。”教育的任務就是用有效手段激發和促進兒童的“內在潛力”,并按其自身規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由此,我想起教學中的一些故事:
故事一:一年級兒童的數學探究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為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
是的,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我對這句話的體會可以說是越來越深刻了。
下面我想從一年級學生的一堂數學探究課說起。
一年級孩子太小,不能探究嗎?不要小看他們!
在教認識“幾十幾”時,由于借助于計數器,他們對這一部分知識學得比較快。于是,孩子們開始分散注意力。當然,我可以以強迫的方式來讓他們正襟危坐,堅持到下課,但這不是浪費孩子的時間,甚至生命嗎?
于是,我把預設中的一個問題拿出來讓他們研究。
我問:我們學習了幾十幾,你能比較它們的大小嗎?比如34和37誰大?為什么?
小姜說:37大,因為7比4大,而十位上是一樣的。
那么39與59、74與54呢?
又有學生說,個位上一樣,看十位上大的就大。注意,我并沒有叫他們這樣說,而他們卻能用自己認為合適的但并不是很規范的“數學術語”來回答,我覺得很不錯!
接著,我又問:100與97誰大,為什么?
小炎說:當然是100大了,因為三位數總是大于兩位數的!(好一個三位數!要知道孩子們才剛剛學了一個唯一的三位數——100,就知道三位數了。)
不知是誰提出了反對意見:“不對,000不也是三位數嗎?它為什么不比97大呢?”
大家一時語塞。是啊?為什么呢?小譚說:“不對!000看起來好像是三位數,其實它就是0,應該是一位數,后面兩個0不用寫。”大家這時才恍然大悟。
接下來,我留下一道題讓同學們下課去探究:200與197,誰大,為什么?
雖然已經下課了,同學們仍然在爭論著、討論著……
這堂課,我根據學生的學情,大膽進行了調整,沒有局限于、滿足于讓學生就學一個簡單的“幾十幾”的知識,而是跳出這節課,讓學生感受更多的數,既鞏固了知識,又為后繼知識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因為我不僅是在教這節課,而且在逐步培養孩子的數感!我不僅在教這一內容,而且在教這一串內容。
由此,我覺得我們在教學中,是給孩子一塊巧克力呢,還是一串糖葫蘆呢?顯然是后者!這不就是所謂的課程智慧嗎?我深思。
透過這個教育小故事,我更加深深地懂得:要相信兒童的發現能力,相信兒童的探究能力。這是我從教學實踐中生長出來的教學理念,也是我的一貫追求。
故事二:紙帶游戲
一次,一個孩子跑來和我說在100和200之間有164個整數。那時,我還覺得這個說法可真奇怪。后來仔細一想,這是孩子在認知上有些偏差了。他們對較小的數能清楚地認識,當數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有些迷糊了。由此推斷的話,他們一定認為在900和1000之間的整數一定比在100和200之間的整數更多。為了能讓他們對較大的數也有一些感性認識,我決定想一個有效的辦法。
真巧!一天下課,我看到班上的一個孩子在玩一個紙卷,紙卷好長。我想,利用它寫數,說不定孩子們看到數是怎樣增長的,從而對數的大小會有個具體的概念。說干就干。我對她說,我們一起來玩,好嗎?于是,我們在紙條上定點(間隔距離1厘米)。我們定、量了一些點位標記后,在每個點位號的上方標出數字──1、2、3、4…不一會兒,周邊的學生都好奇地聚攏過來,“在干什么呀?”我讓他們先看再說。“我們也可以一起做嗎?”我沒有立刻作答。快到100時,我叫學生過來看我寫下這個數字,因為這個數字是會讓學生感到驚奇的。在我的鼓勵下,孩子們開始自發做成類似的紙條,并在上面繼續標注。當標出的數據達到1500左右的時候,我們一起把卷紙貼在了墻上。他們饒有興趣地自己欣賞著“作品”,并嘰嘰喳喳討論哪個是自己標注的數字。
也許有老師會問:“這樣做,有什么意義呢?”其實,他們的言外之意是:你做這些和考試有什么關系呢?通過這些活動,我不能確切地說學生能學到什么。但是,我相信,通過類似“紙帶游戲”的活動,可以教學生乘法、因數、比例、標度、測量和制圖等多項知識和技能。因此,我認為,這樣做會培養孩子們的數感,而且只要是孩子感興趣的,覺得新奇的,多花點時間又有什么關系呢?在體驗中,伴隨著孩子們需要的滿足、心理的平衡、悟性的獲得等種種內在精神活動,全面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
冰心在一篇散文中有一句名言:“只揀兒童多處行,是永遠不會找不到春天的!”就讓我們把握好孩子的學習探究心理,努力去追尋孩子眼里的“春天”吧!
參考文獻:
[1]黃金娟.童年的秘密[J].中國圖書評論,2003(2).
[2]楊莉君.試論蒙臺梭利教育方案的現代化與中國化[J].學前教育研究,2002(5).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