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
摘 要:數學教學應該追求一個怎樣的境界,或許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是,只有讓學生熱愛并且喜歡,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數學課。這樣的數學課堂需要為學生提供適度的空間,使學生有親歷數學、體驗數學、探索數學的機會,并且不能流于淺表化、淺層化,呼喚深度學習的發生,關注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讓教學充滿生長的力量,也讓課堂變得有溫度。
關鍵詞:適度;深度;溫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是一個從未知到已知、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其中不乏追尋的樂趣。然而,數學課堂總是給學生留下一個冷冰冰的印象,學生對數學學習心生恐懼,何談“好”與“樂”?為此,我認為,應該從三個“度”上去下功夫,即適度、深度和溫度。
一、創設適度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自由翱翔
每個學生的“度”不都是一樣的,有些學生基礎不扎實,考慮問題比較淺顯;有些學生基礎扎實,思維敏捷,能夠解決復雜的問題,如何能夠比較好地兼顧各類學生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分組教學,設置有梯度的問題。首先,分組教學,各類學生搭配到每一小組,給學生充分的小組討論的時間,學困生講解簡單題,好學生講解難題,教師適當補充。這樣不僅能夠使學困生掌握知識點,而且能夠讓好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其次,問題的設置至關重要,每節課的問題設置都要有梯度,并且能夠適合各類學生。例如:已知二次函數y=x2-2x+3,-1≤x≤2,求y的最小值。由于二次函數的對稱軸為直線x=1,在自變量的范圍內,所以當x=1時,y的最小值為2。這一題比較簡單,讓學困生回答,在成功的喜悅中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加一點難度,修改一下自變量的范圍:
變式一:已知二次函數y=x2-2x+3,3≤x≤5,求y的最小值。
由于二次函數的對稱軸不在自變量的范圍內,所以不能在頂點處得到最值,根據對稱軸和開口方向可知,當x=3時,y的最小值為6。這一題難度不是很大,通過組內討論,讓中等生講解。
變式二:已知二次函數y=x2-2mx+3,-1≤x≤2,求y的最小值(用含m的代數式表示)。由于對稱軸的不確定,需要分三種情況考慮,當m<-1時,根據開口方向可知,當x=-1時,y的最小值為2m+4;當-1≤m≤2時,對稱軸在自變量的范圍內,當x=1時,y的最小值為2;當m>2時,根據開口方向可知,當x=2時,y的最小值為7-4m。這一題比較難,可以嘗試讓好學生講解,教師可以適當輔助,在解決難題的喜悅中培養學生不懼困難的品質。
這樣的問題設置,可以讓學生在一步步的探究求解過程中熟練掌握所學知識,并且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二、擴展數學學習的深度,催生學習方式的悄然變革
“深度學習”,是指將知識和技能在真實情境中用于解決問題,以發展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以及“學會學習”等認知策略。當前的數學教學不能僅僅聚焦在課標的落實,追求所謂表面的成績,而忽視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作為數學教師,應更關注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
例如,“確定圓的條件”這一節課可以這樣來引入:小明不慎把家里的圓形玻璃打碎了,其中一塊碎片如圖1所示,請你幫助小明配到與原來大小一樣的圓形玻璃。
這樣的實際問題,能夠增加學生的求知欲,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作鋪墊。然后學生分小組討論,嘗試尋找解決方案。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學習,學生可以知道,“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可以確定一個圓”。運用這一結論,學生可以解決上述實際問題,如圖2所示,在圓弧上任取三個點,分別作出兩條中垂線,交點即為圓心,圓形玻璃即可恢復。在上述的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鍛煉,并且也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
三、提升數學課堂的溫度,使數學伴隨學生的成長
課堂教學不能一味追求教學進度,還要花幾分鐘時間,適當給課堂增加一點調味劑。例如,在講到“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用有序數對(a,b)描述一個點的位置,可以設置這樣一個有趣的游戲:如圖,以第四行學生所在的直線為x軸,第三列學生所在的直線為y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設相鄰兩個學生間的距離都為單位1,則每個學生都有了自己的坐標,例如A學生坐標為(2,1),B學生的坐標為(-1,2),C學生的坐標為(1,-2),D學生的坐標為(-1,-1)。這樣,教師隨機說出一個坐標,對應的學生起立,看誰的反應最快。通過這個游戲,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
學生應有的學習空間不可剝奪,在這一片不大不小的天地里,我們有理由相信,學生能創造屬于他們的智慧天空。有了適度的學習空間,將能拓展學生學習的深度、廣度、精度,有效地將數學融入日常生活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展現數學的價值,讓數學學習像呼吸一樣自然,直指學生學習的本質。最后,一個讓學生喜愛的數學課堂,必定是帶有溫度的,專注于有溫度的教學,能讓學生如沐春風,獲得力量,潤澤智慧的生長。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