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縣域經濟發展隨著十六大的“壯大縣域經濟”號召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由于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很大差異,只有認識好差異才能更好地發展民族地區縣域農村經濟。全國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地區縣域經濟,其中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縣域是關鍵。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在縣域經濟上表現十分突出,隨著近年來我國縣域經濟不斷受到重視并加快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因素阻礙其發展。本文對我國縣域農村經濟發展現狀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提出解決的對策及建議,以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加快振興縣域農村經濟。
關鍵詞:民族地區;縣域農村經濟;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01.021
縣域農村經濟是一個多層次的區域性經濟系統,其是以縣城為中心、集(鎮)為紐帶、鄉(村)經濟為基礎,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支撐點。由于我國地區發展不同步,城鄉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也存在較大差異。面對這種形式只有在理清發展思路的前提下,制定出符合實際的策略,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縣域農村經濟,對區域農村經濟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縣域農村經濟及其制約因素
1.1縣域農村經濟
我國在秦王朝時開始推行郡縣制,在郡下設立縣并一直延續至今,其有著重要的行政功能和經濟作用。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縣域經濟的概念,所謂縣域經濟,就是以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
1.2制約縣域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
1.2.1經濟發展實力
總體來看,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西部地區縣域農村經濟起點低,整體水平不高,多數縣域農村經濟的規模都小于行業平均規模,經濟集中度低,而且多數縣域私營企業的規模都明顯小于行業平均規模,體制改革緩慢也是縣域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障礙之一。
1.2.2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是影響縣域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西部地區科技教育落后,整體文化素質偏低,科技貢獻率不足,制約著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企業家及企業家精神在商業發展上有著重要的作用,更是當今時代所缺少的。一些地區因為自身經濟實力薄弱,企業缺乏資金以及先進的科學技術等影響著企業的發展,也阻礙了縣域農村經濟發展。
1.2.3金融、技術及土地資源
目前,財政收入偏低,缺乏經濟自主增長的動力,而西部地區縣域農村經濟工業發展水平較低,工業化進程緩慢,由于交通、氣候、觀念等一系列條件的限制導致民族地區縣域農村經濟發展受到阻礙。現行的行政、金融體制對于大城市、大企業的扶持力度大,而對于農村經濟和鄉(鎮)企業則遠遠不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征用大量農村土地,從而導致土地產出率低,不利于農村縣域經濟的發展。
1.2.4政策、體制、環境性因素
民營經濟主體地位不突出,非國有制經濟發展落后,國有經濟比例過高,經濟效益差,對非公有制經濟管制較嚴,繳納稅款偏多而導致企業負擔過重,制約了企業發展。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失調,可持續發展能力弱,存在明顯的生態環境的過渡帶和交錯帶,影響土地的生產力和生態環境。國家對“三農”問題極為關注,農村要求發展的欲望越來越強烈,在新的社會形勢下面臨著新的挑戰。
2 促進區域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2.1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經濟綜合實力
推動區域農村經濟發展就要積極發展農村經濟,以鞏固在縣域經濟中占基礎地位的農業。首先要轉變舊的思想觀念,不斷適應社會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產量,運用科學技術發展優質、綠色農業,增加農村的經濟收入。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化經營,爭取實現農業一體化經營,減少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此外,應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使產業不斷優化升級,立足于長遠的腳步,樹立強烈的工業主導地位,推動工業化發展進程。通過股份合作、公司制改組等多種新的形式,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加快企業發展,積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優化發展機制,開發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利用當地資源,既帶動經濟發展又可提高該地區的知名度,同時推動該地區其他服務業的發展。
2.2創新機制,發展民營經濟
一個合理的經濟體制可以促進區域農村經濟的發展,從目前情況看,只有推進縣域體制改革,才能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體制保障。一個地區的縣域農村經濟強,主要原因是該地區的市場化程度高,民營經濟發達,因此,要在不斷總結和完善中探索出適合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建議縣域和農村的公共財政管理制度,推動農民就業,建立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抓住機遇發展農村經濟,加速民營經濟主導化、投資社會化的進程。
2.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揮縣域經濟活動的主體作用
在區域農村經濟發展中,縣域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是縣域政府,應從實際出發,發揮縣域政府的主體作用,完善縣域農村經濟發展思路。影響縣域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縣域基礎設施建設,因此,發展縣域農村經濟,首先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招商引資等增加資金投入,多種途徑實現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投資主體多元化。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不同地區建立不同的發展措施,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促進地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點面相結合,轉變服務理念,推動縣域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2.4加大科技投入,積極引進人才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涉及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應圍繞科教興國戰略加大人力資源投入,培養一批具有創新力的科技人才,落實好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各項措施,加強農村地區教育工作力度,解放思想,加強創新意識,提高工作人員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采取多種措施吸引、留住國內外各種科技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科學技術轉化,創造出更多科研成果,并促進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5用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
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加大對農村公共領域的投入。一個和諧穩定的農村經濟環境需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來實現,實現一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就必須改變當地的污染環境,轉變生產方式,走節約型發展道路。建設生態城市,注重工業的合理布局,切實解決好生產環境和工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問題,以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發展相協調。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深化農村體制改革,真正給農民帶來便利,保障農民的基本權利,共同創造新農村建設的濃烈氛圍,改善農村環境。
3.結語
縣域農村經濟收入是一個地區經濟收入的主體,其發展水平隨著經濟發展而變化,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各地縣域經濟產業結構比例也各不相同。因此,應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引進高科技人才,改善用人機制,統籌兼顧,加快農村和農業的建設步伐,改善落后地區的經濟現狀,促進各個縣域農村之間的經濟交流。有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減小城鄉差距,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發展,同時有利于增強地方經濟實力,提高縣域農村經濟的綜合競爭力,加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
參考文獻
[1]韋麗云.少數民族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新模式探析——以廣西桂林為例[J].社會科學家,2009(09):157-159.
[2]覃福珠.縣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09(11):31-33.
[3]王磊,左停.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差異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06):2560-2562.
[4]譚振寧.加快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J].桂海論叢,2006(02):33-35.
作者簡介:李貴平,彝族,工商管理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經濟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