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雪香
【摘要】說明文較其他文體,平淡無奇,乏味單調,因而課堂往往沉悶,效果不佳,說明文教學情況目前不容樂觀。要改變這種現狀,可以從預習方面多下功夫,可采取以下策略:提出具體問題,使預習有針對性;讓學生動手,使預習有趣味性;讓學生練筆,使預習有鞏固性。
【關鍵詞】說明文;自主預習策略;課堂教學有效性
【基金項目】南寧市教育科學規劃“十二五”規劃“初中語文分類預習指導研究”課題成果(編號:2013B165)。
一、說明文教學的現狀
說明文的邏輯性、抽象性和科學性較強,作為閱讀教學的一種,它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但是,由于說明文沒有小說的曲折情節,沒有散文的濃郁情感,沒有詩歌的朗朗上口,它平淡無奇,乏味單調,教師在課堂上較難出現亮點,因而很多教師不愿在說明文教學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造成說明文課堂沉悶、效果不佳的局面,說明文教學情況目前不容樂觀。教師的不重視,弱化了學生對說明文的深入認知和閱讀興趣,誤導了學生對此類課文的關注程度,容易造成教師照本宣科,缺乏新意,學生興趣不高,索性不學的惡性循環。
二、說明文自主預習策略
要增強說明文課堂的有效性,必須轉變思維方式,把說明類的教材文本作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素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語文素養得到提高,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結合。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可以從預習方面多下功夫。預習,即課前的自學。它能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增強獨立性,削弱依賴性,并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針對說明文的預習,具體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提出具體問題,使預習有針對性
預習,教師應當讓學生將其當作作業來完成,不能含糊其辭,讓學生無所適從。教師應該在預習作業中提出具體問題,可以充分利用課前的導讀,或利用課后的研討與練習,問題越具體越好。例如,在布置學生預習《中國石拱橋》時,由于學生第一次接觸說明文,教師可以布置有針對性的預習作業,提出具體問題:“1.請查閱相關資料,思考什么是說明文?說明文的方法有哪些?說明順序有哪些?說明文語言具有怎樣的特點?2.仔細閱讀課文,找出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盧溝橋的特點和趙州橋的特點分別是什么?請你在文中圈畫出來。”又如,在布置學生預習《蘇州園林》時,由于學生已經學過《中國石拱橋》,對說明文相關知識已經了解,那么本課又可以提出這樣的具體問題:“1.本文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從文中找到句子并標注出來。2.本文的說明語言具有怎樣的特點?請從文中找出句子嘗試進行分析。”
提出這樣有針對性的具體問題,可減少預習的盲目性,有助于降低文本的閱讀難度,減少教師課堂講解時間,更多學生也能積極主動參與課堂當中,從而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改變滿堂灌又成效甚微的教學局面。
(二)讓學生動手,使預習有趣味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說明文內容本身有些枯燥,而精心設計的讓學生動手的預習作業,可以使預習充滿趣味,使說明文教學妙趣橫生。例如,在布置《故宮博物院》預習作業時,可以這樣設計:“以小組形式檢索相關資料,用PPT的形式做一個故宮的導游介紹圖,在課堂上給大家展示。”這樣的預習,可以極大激發學生的興趣,使預習變得豐富而有趣,有利于營造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增強課堂的有效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因此,學習說明文要著眼于學生科學理念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提高,開啟學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思維品質和科學精神。根據這樣的理念,在授課《神奇的克隆》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舉行一場“克隆的利與弊”的辯論賽,布置這樣的預習作業:“1.通過閱讀課文和查閱資料,辯論賽的正方和反方(全班參與,將全班一分為二),分別收集辯論會‘克隆的利‘克隆的弊的資料。2.正方、反方整理好材料,選出辯手,進行辯論準備。”這樣的預習,很多學生可在課堂上大展身手,不僅培養了學生思辨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也讓學生有種成功的體驗,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三)讓學生練筆,使預習有鞏固性
鞏固說明文的相關知識,如果僅僅讓學生死記硬背,而不學以致用,學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難牢固掌握。因而,在學生已經學了一定的說明文知識之后,可在預習作業中布置學生進行小短文練筆。例如,在授課《說“屏”》時,可以這樣設計預習:“寫一段話來介紹一件自己身邊熟悉或者喜愛的物品。要求:抓住物品的特征,至少用3種說明方法,字數50-100。”這樣的課堂氣氛活躍,效果顯著。請看一位教師教學《說“屏”》的片段。
師:學習貴在學以致用,昨天晚上已經布置預習作業,讓同學們寫一段話來介紹一件自己身邊熟悉或者喜愛的物品。要求抓住物品的特征,至少用3種說明方法,字數50-100。接下來請同學們以四人一組形式交流自己的作品,然后每組派出代表朗讀自己的作品,其他小組進行點評。
(學生交流習作5分鐘,然后進行展示,其他同學進行點評。)
生1:我寫的是榕樹。這棵高大的榕樹,它高15米,直徑有2米,遠遠看去就像一座大鐵塔。可能你見過非洲大桉樹,形狀很像它們。
生2:我來進行點評。他能抓住榕樹高大的特點介紹榕樹,并且用了3種說明方法。“這棵高大的榕樹,它高有15米,直徑有2米(這是列數字),遠遠看去就像一座大鐵塔(這是打比方)。可能你見過非洲大桉樹,形狀很像它們(這是舉例子)。”
生3:百合花在13點左右開放,百合花像一個大葫蘆,它不像玫瑰花那么艷麗,它沒有牡丹花那么高貴,但是它有自己的特點。
生4:我來進行點評。他能按要求介紹百合花。“百合花在13點左右開放(運用列數字),百合花像一個大葫蘆(運用打比方),它不像玫瑰花那么艷麗,它沒有牡丹花那么高貴(運用作比較),但是它有自己的特點。”
(學生紛紛展示自己的小短文,并認真聆聽,積極點評,學習氛圍濃厚。)
教師設計說明文小短文的練筆預習作業,需要學生調動相關說明文的知識儲備,才能完成寫作,從而達到了鞏固說明文知識的效果。這樣的預習設計使學生在課堂上有了精彩的展示和點評,學生有了新的收獲,實現了一課一得的不錯效果。
總之,中學教師要充分挖掘預習這一教學環節在說明文教學中的能量,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不斷的探索、發現、研究中學習,從而構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增強課堂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業干.新課標背景下中學說明文教學的思考[D].蘇州:蘇州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