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帥 鄭曉文 劉政 譚會穎 陳文華 郭寧 孫曉蕾 徐凌川
[摘要] 黃精為市場上常見補益類中藥。為滿足市場的需求,黃精的人工種植近年來成為了熱點。經過系統地查閱和整理相關資料,本文對黃精繁殖及栽培技術進行了總結。黃精的繁殖技術主要有種子繁殖、塊莖繁殖和組織培養3種形式,種植模式多以林下套種為主,主要病蟲害為葉斑病、黑斑病、蠐螬以及小地老虎等,采收期以秋季至翌年早春最佳,加工方法以蒸煮最為常見。本文最后簡述了黃精繁殖及栽培方面現存的問題。
[關鍵詞] 黃精;繁殖技術;栽培技術;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Q945.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8)10(b)-0035-04
[Abstract] Polygonati Rhizoma is a common tonic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marke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Polygonatum sibiricum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recent years. After systematically consulting and sorting out relevant data,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pagation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Polygonatum sibiricum. It is found that the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of Polygonatum sibiricum mainly consists of three forms of seed reproduction, tuber propagation and tissue culture. The main planting pattern is under forest interplanting. Its main diseases and pests are leaf spot, black spot, grub and black cutworm. Its best harvest time is from the autumn of that year to the early spring of second years. Steaming and cooking are the most common processing methods of Polygonatum sibiricum. Finally,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propag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Polygonatum sibiricum are briefly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Polygonatum sibiricum; Breeding techniques; Cultivation techniques; Research progress
中藥材黃精為百合科植物滇黃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 et Hemsl)、黃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或多花黃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的干燥根莖[1],廣泛分布于我國各地區[2]。正名始載于《名醫別錄》[3],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其有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臟的功效[4]。現代研究[5]表明,黃精含有多種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皂苷類、多糖類、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具有抗氧化、抗腫瘤、降血糖、調血脂等作用。黃精較高的經濟價值使其市場需求增長[6],資源短缺已成為黃精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最大瓶頸[7],黃精野生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經系統整理相關資料,筆者總結了黃精的繁殖與栽培技術,希望對黃精資源的保護與產業的發展有所幫助。
1 生物學特性
《中國植物志》[8]已對黃精的基本生物學特性進行了描述。此外,王劍龍等[9]通過顯微觀察發現了其種子胚發育的不完全性。劉校等[10]以不同形態根狀莖在黃精生長發育期間不同階段形成的特點為依據,定義了黃精根莖生長的“年生長區”。而田啟建等[11]通過定點追蹤觀測黃精與多花黃精的生物學特性,將兩種黃精的物候期劃分成了8個階段。以上研究為黃精的人工繁殖與栽培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2 繁殖與栽培技術
2.1 選地與整地
2.1.1 選地
黃精屬植物多喜濕、具有較強的耐陰性[12]。故選地應以蔭蔽濕潤的山地和林下開闊地為主[13-14]。以富含腐質、深厚疏松的土壤為最佳[13-16]。近幾年黃精栽培以林下套種為主,以毛竹、錐栗、馬尾松林等套種最為常見[17],林郁閉度以0.4~0.6為宜[18]。
2.1.2 整地
先將土地深翻30 cm以上,施腐熟農家肥45~60 t/hm2為基肥[13],瘠薄的土地可追施復合肥450~500 kg/hm2[14],將土肥充分翻混耙平。作寬1.2~1.4 m,高10~15 cm[13],溝寬0.5 m,長不超過50 m的畦。
2.2 繁殖技術
2.2.1 種子繁殖
2.2.1.1 種子休眠特性的探討 種子休眠是指種子即使在有利的環境條件下也能阻止其萌發的特性[19]。王劍龍等[20]發現黃精種子萌發過慢的原因在于其在萌發初期胚軸難以突破機械強度大的胚乳和種皮。邵財等[21]發現黃精種子內含對植物種子萌發有抑制作用的物質。張躍進等[22]發現未充分成熟的黃精種子內ABA含量較成熟黃精種子的要低。以上研究從不同方面解釋了黃精種子的休眠機制。
2.2.1.2 種子破眠技術 種子破眠技術對黃精的人工繁殖具有重要意義。王占紅等[23]確定戶外沙藏150 d后的黃精種子發芽率可達85.3%。王劍龍等[20]發現超聲波處理20 min的黃精種子萌發率可達85.71%。程秋香等[24]發現20℃下用100 mg/L的GA3浸種12 h可使黃精種子的萌發效果最好。
2.2.1.3 種子繁殖 選擇3~4年生,發育健壯植株留種,8~9月采摘成熟的果實密封在塑料袋內,25℃下發酵8~10 d后清洗取種[14,25-27],或直接取種消毒后低溫沙藏,即在背陰背風處挖一30 cm×40 cm的坑,將種子與濕沙(1∶3)攪拌后倒入坑中,覆秸稈保證通氣性,頂部培細沙以維持坑內濕度與溫度,定期檢查預防蟲鼠害及種子霉變腐爛,戶外坑注意防雨,翌年3月初可篩種使用[13,26,28-29]。
育苗后移栽可解決黃精種胚的二次休眠的問題[13],即在沙質壤苗床上開行距約15 cm的種溝,深3~5 cm[13],種子浸水吸脹12 h后[30]撒播入溝內[25],蓋2~3 cm厚度火燒土[25]按實澆水,覆碎秸稈控制土壤濕度[14],苗高6~10 cm時適度間苗,必要時搭遮陽網遮蔭[32],1年后移栽[13-14,30-32]。
2.2.2 根莖繁殖
10月中下旬或翌年3月中下旬[33],選1~2年生[34],健壯無病植株根狀莖[35-36]的先端幼嫩部,按長3~4節帶頂芽1~2個切段[37-38],傷口處涂抹碘伏、草木灰、多菌靈等晾干收漿后栽種,或用咪鮮胺液(1∶300)、甲基托布津液(1∶800)浸泡后栽種[14,32,39-40]。秋季栽種后加蓋草、地膜或圈肥保暖越冬[32,34]。
2.2.3 組織培養繁殖
2.2.3.1 組織培養育苗 劉紅美等[41]試驗得出多花黃精組培各階段最佳培養基:MS + 6-BA 2.0 mg/L + 2,4-D 0.2 mg/L(誘導出苗);MS + 6-BA 4.0 mg/L + 2,4-D 0.2 mg/L(不定芽增殖);MS + 6-BA 4.0 mg/L + 2,4-D 0.2 mg/L + GA 30.5 mg/L(壯苗培養);1/2 MS + IBA 0.7 mg/L(生根培養)。黃登艷等[42]研究了黃精組培各階段最佳培養基:MS + 6-BA 4.0 mg/L + NAA 0.2 mg/L(誘導出苗);MS + 6-BA 2.0 mg/L + TDZ 1.0 mg/L + IBA 0.1 mg/L(增殖培養);1/2 MS + NAA 0.5 mg/L + IBA 0.5 mg/L + AC 50 mg/L(生根培養)。許麗萍等[43]研究了滇黃精組織培養的最佳條件為:外植體消毒:先用75%乙醇消毒20 s,再用0.1% HgCl2消毒15 min;增殖培養:MS + 6-BA 1.5 mg/L + NAA 0.5 mg/L上培養60 d;生根培養:1/2 MS + IBA 1.0 mg/L + NAA 0.5 mg/L + CA 0.5 mg/L上培養30 d。組織培養是解決黃精栽培種質資源短缺的技術關鍵,應成為黃精種植產業研究的重點。
2.2.3.2 組培苗的移栽 饒寶蓉等[44]先將多花黃精苗瓶移入溫室大棚中培養5 d,開瓶煉苗3 d后再將苗移植到基質(泥灰土∶沙子=2∶1)中煉苗60 d,其存活率大于90%。劉芳源等[45]將培養60 d左右的多花黃精組培苗移植到基質(泥灰土∶沙子=2∶1)中煉苗28 d存活率為80%。10月下旬進行組培苗移栽,畦內每隔10~15 cm栽1苗,行距10~25 cm,覆土4~6 cm澆水,封凍前覆有機肥或薄膜保護幼苗越冬[46]。
2.3 田間管理
2.3.1 中耕除草
每年4~10月除草時,淺鋤以防根莖受損傷,并清溝培土于根部,后期根狀莖串根,不易下鋤,手工拔草即可[14,18,25,32]。夏季覆草有抑制雜草生長,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質的效果[13]。
2.3.2 排灌追肥
追肥結合除草進行,立冬前追肥3次,每次施腐熟人畜糞尿25 000~30 000 kg/hm2,專用三元復合肥料750 kg/hm2,立冬后將有機肥15 000~18 000 kg/hm2,過磷酸鈣500~750 kg/hm2混合發酵后溝施[14,35]。建議進行測土施肥,根據土壤養分監測結果,合理配制有機肥與化肥混合的肥料,利于黃精的健康生長[47]。夏季天氣炎熱多雨,需要清溝排水,避免因積水造成黃精根莖腐爛,露天向陽的地塊需搭設遮蔭棚。旱季缺水時期應及時灌溉[13-14,47-48]。
2.4 病蟲害
2.4.1 黑斑病
發病規律及癥狀:5月發病,7~9月進入盛行期,經病殘體傳播可危害葉片。初期葉片從尖端出現不規則紫褐色小斑點,病健部交界處有紫紅色邊沿,后擴展成1.5~13.0 mm深褐色斑塊,顯微鏡下可見患處有黑色皰狀顆粒,雨季會加重病勢,致使葉片枯黃脫落[14,32]。
防治措施:增加土地輪作,及時焚毀病株;預防期可噴施奧力克速凈液(1∶300)、波爾多液(1∶1∶1000)或50%退菌特液(1∶1000),7 d/次,3~4次;發病期混合速凈與大蒜油噴施,3~5 d/次,連用2次,可有效控制病情[14,32]。
2.4.2 葉斑病
發病規律及癥狀: 4~5月發病,7~8月為發病盛期,主要危害葉片。初期染病葉片基部呈斑點狀褪色,后逐漸擴大呈橢圓形或不規則狀灰褐色斑,中間淺白色,邊緣褐色,斑塊直徑1.0~1.5 cm,邊緣靠外有明顯黃暈,雨季助長病勢,嚴重時使葉片枯焦而死[14,32]。
防治措施:前期可噴施生物制劑哈茨木霉菌液(1∶300)、50%退菌特液(1∶1000)、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液(1∶2000),7~10 d/次,連續3~4次[14,32];收獲后清理地塊,加強水肥管理,及時焚毀病株。
2.4.3 炭疽病
發病規律及癥狀:6月中下旬發病,高峰期在8~9月,主危害葉片。病菌可由傷口、根部和地上部分侵染植株,高溫偏濕的環境可助長病勢[49]。初期病斑為淺褐色小斑點,后擴展為深褐色類圓形,斑上出現黑色小顆粒,中部凹陷或穿孔,使植株葉片脫落枯死[14,32]。
防治措施:病菌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49],種植時應深耕細作,及時焚毀病株;合理密植,疏風遮蔭;前期噴施2%波爾多液預防;發病期噴施70%甲基托布津液(1∶1000)、80%代森鋅液(1∶600)或50%退菌特液(1∶1000)防治,7~10 d/次[14,32]。
2.4.4 蠐螬
蠐螬為鞘翅目金龜甲總科幼蟲的統稱,是在我國分布廣泛的地下害蟲[50]。身體乳白色且呈“C”字形彎曲,體壁柔軟多褶皺,表面疏生細毛[51]。春秋兩季,蠐螬咬食黃精的幼嫩根莖,造成斷苗或根部空洞[25,14]。
防治措施: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可減少害蟲滋生,用2%氯蟲苯甲酰胺SC 450 g/hm2拌種預防[52];用黑光燈誘殺成蟲[50];病發期畝用2.5%敵百蟲粉與75 kg細土拌勻溝撒殺蟲或用90%敵百蟲液(1∶1000)澆灌根部防治[25,53]。
2.4.5 小地老虎
幼蟲暗褐色體形稍扁,外表粗糙且布滿黑色顆粒和褶皺。成蟲頭部具觸角,翅暗褐色[54]。春秋兩季,小地老虎幼蟲啃食黃精的地上部分,成蟲則晝伏夜出,咬斷黃精未出土幼苗或幼苗的根,導致整棵植株死亡,嚴重影響黃精苗成活率[14,32,54]。
防治措施:用黑光燈誘殺[14,32,54];用糖醋液混合敵百蟲每90~150 m2放置一盆誘殺,10~15 d更換1次誘蟲液[32,54];蟲害高發期噴施50%辛硫磷乳油液(1∶800)或90%敵百蟲晶體溶液(1∶800)殺蟲[32];畝用2.5%敵百蟲粉2.0~2.5 kg加20 kg細土拌勻溝撒治蟲[25]。
2.5 采收加工
2.5.1 采收時間
根莖繁殖黃精在1~2年后收獲,其他方式繁殖的黃精在栽培3~4年后采收[14]。采收年的11月至翌年的2月,黃精多糖含量最高,根莖茁壯、肥厚且飽滿,最適合采收。
2.5.2 采收方法
用雙齒鋤按黃精栽植方向將根莖帶土挖出[13],去地上部分風干后,用竹簽刮去泥土,保留其須根,切忌損傷塊根[13,25,48],且忌用水清洗。根莖飽滿肥厚,斷面乳黃色或淡棕色的黃精為最佳采收品[25]。
2.5.3 加工方法
黃精洗凈去須根,按重量分級后各自加工:65 g以上煮20 min后烘干,65~20 g蒸20 min后烘干,20 g以下煮10 min后烘干。加工后產品以塊大肥潤、色黃通透,嚼之有甜味不麻舌且無酸味為最佳[13,55]。
3 小結
黃精的栽培自唐朝開始就已經有記載,至今黃精的繁殖技術仍以根莖繁殖為主。黃精種子的破眠技術以及組織培養的研究雖然有所收獲,但尚未成熟。種植環境與黃精品種的差別,使各地區黃精栽培過程中涉及到的管理、用肥、病蟲害防治等問題也不盡相同。筆者相信以后關于黃精栽培及栽培技術的研究會更加細致和深入,從而進一步提高黃精的產量與品質,滿足市場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S].一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2] 董治程,謝昭明,黃丹,等.黃精資源、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概況[J].中南藥學,2012,10(6):450-453.
[3] 劉京晶,斯金平.黃精本草考證與啟迪[J].中國中藥雜志,2018,43(3):631-635.
[4]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M].上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
[5] 陳輝,馮珊珊,孫彥君,等.3種藥用黃精的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5,46(15):2329-2338.
[6] 肖倩,姜程曦.安徽省黃精產業經濟發展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31):216-218,246.
[7] 易思榮,全健,李品明,等.初步分析中藥材黃精生產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11):5007-5010.
[8]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百合科[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
[9] 王劍龍,常暉,周仔莉,等.黃精種子萌發過程發育解剖學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13,33(8):1584-1588.
[10] 劉校,王德群,楊俊.黃精根狀莖形態與內部構造相關性初探[J].皖西學院學報,2017,33(5):109-111.
[11] 田啟建,趙致,谷甫剛.栽培黃精物候期研究[J].中藥材,2010,33(2):168-170.
[12] 李迎春,楊清平,陳雙林,等.光照對務花黃精生長、光合和葉綠素熒光參數特征的影響[J].植物研究,2014, 34(6):776-781.
[13] 鮑康阜.九華黃精的GAP栽培技術規程[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4):43-44,52.
[14] 王強,付亮,黃娟,等.達州市黃精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2018,12(1):33-35.
[15] 鄧穎連.黃精引種馴化栽培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1,30(2):57-59.
[16] 張蕾光,楊波,王寶貴.黃精馴化栽培不同處理對株高生長速度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30):11 954-11 956.
[17] 楊云.多花黃精林下栽培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35):147-148.
[18] 黃云鵬,王邦富,范繁榮,等.林分類型及郁閉度對多花黃精根莖多糖含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6,32(10):102-105.
[19] 戴萍.光皮樹種子萌發的生理特性及破眠技術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1.
[20] 王劍龍,常暉,周仔莉,等.超聲波對黃精種子萌發及萌發生理影響[J].種子,2014,33(1):31-33.
[21] 邵財,劉繼永,劉寧,等.黃精種子萌發抑制物質及其去除方法研究初探[J].天津農業科學,2018,24(3):16-19.
[22] 張躍進,李永剛,王維,等.黃精種子形態及發芽特性研究[J].種子,2009,28(12):28-30,34.
[23] 王占紅,蔣花,王瑾,等.不同沙藏處理對黃精種子內貯藏物質及萌發的影響[J].種子,2012,31(2):91-93.
[24] 程秋香,曹丹,李吟平,等.黃精種子破眠技術的優化[J].西北農業學報,2016,25(12):1870-1875.
[25] 何鵬程.多花黃精林下栽培技術要點[J].安徽林業科技,2015,41(4):68-70.
[26] 田啟建,趙致.黃精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中藥,2007,9(28):32-33,38.
[27] 陳松樹,趙致,王華磊,等.不同采果期多花黃精的果實成熟度及種子調制研究[J].種子,2017,36(9):30-33.
[28] 顧正位.黃精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齊魯藥事,2012,31(6):358-359.
[29] 周建金,羅曉鋒,葉煒,等.多花黃精種子繁殖技術的研究[J].種子,2013,32(1):111-113.
[30] 趙致,龐玉新,袁媛,等.藥用作物黃精種子繁殖技術研究[J].種子,2005,24(3):11-12.
[31] 陳松樹,趙致,劉紅昌,等.多花黃精種子育苗技術研究[J].中藥材,2017,40(50):1035-1038.
[32] 劉祥忠.多花黃精種植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9):216-217,219.
[33] 呂玉奎,王玲,呂玉素,等.麻竹林下黃精高效套種技術[J].南方農業,2015,9(1):12-13.
[34] 傅飛龍.黃精、多花黃精和滇黃精種子萌發及出苗特點研究[D].北京:北京協和醫學院,2017:13.
[35] 田啟建,趙致,谷甫剛.黃精栽培技術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4):773-776.
[36] 朱波,華金渭,程文亮,等.不同遮陰條件對黃精生長發育的影響[J].中國現代中藥,2016,18(4):458-461.
[37] 王邦富.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林冠下多花黃精的生長效果分析[J].寧夏農林科技,2015,56(9):19-21.
[38] 李少玲.不同施肥方法對毛竹林冠下多花黃精生長的影響[J].南方林業科學,2016,44(3):37-39.
[39] 彭靜,彭信海,羅先權,等.黃精林下栽培技術[J].湖南林業科技,2016,43(6):105-107.
[40] 鮑康阜.黃精白絹病的發生與綜合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6,(16):114-117.
[41] 劉紅美,方小波,夏開德,等.多花黃精組織培養快繁技術的研究[J].種子,2010,29(12):13-17.
[42] 黃登艷,陳澤雄.黃精根莖高效離體再生體系的建立[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5):1182-1184.
[43] 許麗萍,唐紅燕,賈平,等.滇黃精根莖芽組織培養技術研究[J].南方林業科學,2018,46(1):33-36.
[44] 饒寶蓉,謝東奇,陳泳和,等.多花黃精實生苗組培快繁技術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8,30(2):46-49.
[45] 劉芳源,王鈕,開桂青,等.多花黃精組培體系建立及薯菠皂普等含量測定[J].生物學雜志,2017,34(6):93-96.
[46] 徐忠傳,何俊蓉,郁達,等.多花黃精的組織培養與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6,42(1):78.
[47] 劉躍鈞,蔣燕鋒,葛永金,等.林下套種多花黃精標準化高效栽培技術[J].林業科技通訊,2015(4):43-45.
[48] 王聲淼,吳劍鋒,吳應齊.浙南閩北多花黃精規范化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2):14,47.
[49] 卞靜,陳泰祥,陳秀蓉,等.當歸新病害——炭疽病病原鑒定及發病規律研究[J].草業學報,2014,23(6):266-273.
[50] 張美翠,尹姣,李克斌,等.地下害蟲蠐螬的發生與防治研究進展[J].中國植保導刊,2014,34(10):20-27.
[51] 羅晨,郭曉軍,張芝利.京郊草坪蠐螬的種類和為害特點[J].昆蟲學,2008,51(1):108-112.
[52] 王英俊,楊洪,江培海.藥劑拌種對花生苗期的影響及田間蠐螬的預防分析[J].河南農業,2018(20):20.
[53] 白永平,葉培青,趙元先,等.云南河口野生黃精試種初報[J].熱帶農業科技,2015,38(4):33-35.
[54] 向玉勇,楊茂發.小地老虎在我國的發生危害及防治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3):14 636-14 639.
[55] 張普照.黃精采收加工技術及其化學成分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43.
(收稿日期:2018-05-14 本文編輯:蘇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