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
【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介入認知功能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擇38例腦卒中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研究過程中進行隨機分組,各19例。給予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分別實施常規康復訓練、早期介入認知功能訓練,比較兩組患者的康復情況。結果 經干預后,對照組患者在定向能力評分、計算能力評分、專注度評分、語言功能評分、判斷推理能力評分上與觀察組相比均相對較低,可見觀察組的優勢更為突出,兩組差異顯著。結論 對腦卒中患者實施早期介入認知功能訓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各項認知功能,效果理想,值得推廣。
【關鍵詞】早期介入認知功能訓練;腦卒中;康復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2..02
腦卒中是臨床的常見和多發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多數腦卒中患者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導致其情緒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同時也會加重家屬的負擔[1-2]。對腦卒中患者而言,早期介入認知功能訓練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為進一步探究,本研究選取38例患者作為主要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包括38例腦卒中患者,所有病例均為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納入時間為2017年5月~2018年6月。在研究過程中運用隨機分配的原則,各19例。對照組中: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齡從48~77歲不等,平均為(62.35±2.14)歲。觀察組中: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齡從49~76歲不等,平均為(62.12±2.1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可見兩組存在可比性。患者自愿參與,隨機分組經倫理部門批準。
1.2 研究方法
常規康復訓練主要包括主動運動、被動運動、軀干肌肉訓練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等。
早期介入認知功能訓練,采用朗讀文字、視覺跟蹤的方法培訓患者的注意力;讓患者說出所處的地點及時間等內容,培訓患者的定向力;讓患者對之前發生的事情進行回憶,引導回憶時可使用舊照片或是舊物品,鍛煉患者的記憶力;讓患者將相似的物品進行分類,訓練其邏輯思維能力;讓患者描述一幅畫或講述一個連貫的故事,訓練語言能力。
1.3 評價標準
運用《腦疾病患者認知功能水平評價表(中文版)》[3]在干預后對2組患者的認知功能予以評價,重點評價五項內容,每項內容評分最高得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相應的認知功能越好,也說明康復效果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腦卒中患者的資料和對比數據進行納入分析和處理,組間對比中的計量和計數指標分別用“x±s”、n/%的形式表示,檢驗方法分別為t和x2,以P<0.05說明存在顯著差異。
2 結 果
從定向能力上來看,觀察組的評分為(84.48±5.26)分,對照組為(73.26±5.66)分,統計分析發現,t=6.329,P=0.000<0.05,有顯著差異。
在計算能力上,觀察組評分為(82.33±4.15)分,對照組為(72.25±4.46)分,t=7.212,P=0.000<0.05,有顯著差異。
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專注度,對照組(75.66±5.47)分,觀察組(86.98±5.37)分,t=6.437,P=0.000<0.05,組間差異顯著。
對兩組患者的語言功能進行評價,對照組的評分為(76.59±4.47)分,觀察組的評分為(87.49±5.28)分,t=6.867,P=0.000<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判斷推理能力評分為(83.55±4.17)分,對照組的評分為(75.54±5.23)分,t=5.219,P=0.000<0.05,組間比較有顯著差異。
3 討 論
腦卒中患者容易出現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而人類的大腦有較強的可塑性,當大腦功能受損后會有一定程度的功能重組。因此,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介入認知功能訓練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系列針對性的認知功能訓練,可以幫助其逐步、逐方面的恢復認知功能。
實施早期介入認知功能訓練的腦卒中患者在各項認知功能的評分上較常規康復訓練的患者相比優勢顯著,這與以往報道中的研究結果相似[4],體現了腦卒中患者實施早期介入認知功能訓練的優勢和臨床價值,具有較為理想的效果,可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何增義,曾操敏,楊 晉,等.探討早期介入認知功能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2):283-284.
[2] 查甫兵,王玉龍,夏娣文,等.早期綜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及認知功能影響[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13):62-64.
[3] 朱 紅.早期介入康復訓練及護理對腦卒中后患者并發吞咽功能障礙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6,2(6):149-151.
[4] 魏小利,袁 媛,徐亞紅.認知康復訓練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22):149-151.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