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權,通信作者:張愛萍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食管癌是發生于食管黏膜的最常見惡性腫瘤,臨床表現主要為吞咽困難,嘔吐痰涎,或食入即吐,胃脘痛,形體逐漸消瘦等癥狀。根據其臨床癥狀,歸屬于中醫“噎膈”范疇[1]。本病常見于老年人,因其形成時間較長,故早期的臨床癥狀不明顯。一旦確診后,常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及放化療等,但在治療時常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痛苦及副作用。近年來研究表明,中醫藥治療食管癌具有很好的臨床療效[2]。張愛萍,主任中醫師,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疾病,強調治病求本,臨床運用中醫辨證結合患者癥狀,采用中醫藥治療食管癌效果明顯。特將其經驗擷要,供學習與參考。
食管癌發病原因不外乎內外兩大因素,內因多為憂思傷脾,暴怒傷肝,氣滯痰瘀,血瘀凝聚;外因多為過食辛辣燥熱之品,積熱耗陰,津傷血燥,久致痰熱瘀凝,阻于食道,內外因相合,發為“噎膈”。病因病理主要體現在氣、瘀、痰、毒、虛,臨床表現為噎、吐、痛、梗、虛。其病位在食道,由胃氣所主,與肝、脾、腎又有密切聯系,多為本虛標實之證。標實為氣郁、痰阻、血瘀等相互兼雜;本虛為精虧血燥、陰損及陽等,共同形成食道狹窄阻塞。津液干枯,是本病的關鍵病機。
張愛萍主任在臨床治療食管癌時觀察發現,食管癌患者脈象以細脈和弦脈為主。一般情況下,細脈表示氣血不足,脈細無力者尤甚;弦脈表示攻伐之象。因此觀察患者脈象變化,對預后的評估有一定價值。若脈象由弦脈趨向于軟滑時,病情也隨之減輕或緩解;若趨向弦勁有力,病情多惡化;若發展為浮大弦硬、重按則空的革脈時,患者往往進入病危階段。在治療食道癌時,臨床治療首先面臨進食問題。張愛萍主任常用硇砂、硼砂、急性子等煎湯代茶飲,或用玉樞丹研末吞服。嘔吐痰涎是食管癌晚期患者常見的癥狀,很多患者在進食之后,壅塞于胃脘難下,必待嘔出如雞子白狀的稠涎之后,食物才能下肚,此乃脾虛表現,可用人參、白術、石菖蒲、郁金及枳實消痞丸等藥物治療。有些患者胸悶氣急、呼吸不暢、時時口吐蟹沫狀黏涎,此類屬于肺失肅降之證,實證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熱證可用竹瀝加姜汁,虛證可用沙參、百合、川貝母滋陰養肺,寒證可用桂附八味湯,脫證可用黑錫丹。
張愛萍主任根據噎膈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將其分為痰氣交阻、痰瘀互結、津虧熱結、氣虛陽微進行辨證論治。
2.1 痰氣交阻型 癥見吞咽困難,口干舌燥,胸膈痞滿,噯氣或呃逆,或嘔吐痰涎,舌質偏紅,苔膩,脈弦數。治宜化痰散結,理氣開郁。方用啟膈散加減。常用丹參、沙參、貝母、郁金、砂仁、茯苓等藥物。
2.2 痰熱互結型 癥見胸膈疼痛,吞咽梗阻,甚則水飲難下,泛吐痰涎,面色晦暗,形體消瘦,大便如羊屎狀,舌紅少津,苔薄黃,脈細澀。治宜化痰清熱,理氣散結。方用通幽湯加減。常用生地黃、當歸、三七、桃仁、紅花、乳香、昆布等藥物。
2.3 津虧熱結型 癥見吞咽梗阻較重,吞咽困難,胸骨后灼痛,口干咽燥,心煩不寐,或潮熱盜汗,尿赤便秘,舌紅少津,舌有裂紋,脈細數。治宜滋陰養血,清熱散結。方用沙參麥冬湯加減。常用沙參、玉竹、麥冬、生扁豆、天花粉、冬桑葉、半枝蓮、生姜汁等藥物。
2.4 氣虛陽微型 癥見吞咽長期受阻,飲食不下,精神疲憊,形體消瘦,面白氣短,腹脹便溏,畏寒肢冷、面浮足腫,舌胖,苔薄淡,脈細弱。治宜益氣回陽,補腎益脾。方用補氣運脾湯加減。常用黨參、茯苓、黃芪、甘草、半夏、陳皮、生姜、大棗等藥物。
3.1 手術治療后 食管癌早期可行手術治療,一般而言,0~Ⅱ期及Ⅲ期中的T3N1M0食管癌,中下段病變5 cm 以下,上段病變3 cm以下,可行根治手術。無論是根治性切除還是姑息性手術,由于術中麻醉、出血、手術創傷,為減少術后并發癥及提高手術的遠期療效均可與中醫藥結合,促進恢復。①術后感染:手術后感染常用抗生素治療,但有時術后發熱癥狀不易消退,肺部感染,均可加中藥如金銀花、連翹、大青葉、川貝母、桔梗、甘草等清熱解毒、清肺祛邪。②術后疼痛:可選用活血化瘀、理氣止痛藥物如延胡索、郁金、乳香、沒藥、丹參等。③術后體質虛弱:食管癌手術后,患者氣血虧虛,氣陰兩虛,可予以滋陰益氣、補氣養血類中藥如黃芪、太子參、麥冬、石斛、黨參、白術、茯苓、當歸、生地黃、川芎等。
3.2 放療期間 放療后患者常因熱毒傷陰,引起放射性炎癥、吞咽困難、口渴咽干等癥狀,可予以益氣養陰、清熱解毒利咽類中藥,如黃芪、知母、太子參、沙參、麥冬、石斛、天花粉、黃連、桔梗、射干等。

張愛萍主任認為治療食管癌,應從整體考慮,充分認識其病因病機。從全身情況來看,應屬于虛證,局部腫塊則是正氣虛衰所導致的標證,因此食管癌患者整體應屬于本虛標實。本虛有五臟六腑之虛,陰陽氣血之虛;標實主要為氣燥、痰阻、血瘀、毒聚。中醫辨證施治主要通過調整機體臟腑功能和免疫系統控制腫瘤,同時減輕化療毒副作用,增加食欲,滋補氣血,振奮精神,從而改善患者癥狀。食管癌的治療中應強調中西醫結合,早期可通過手術,中晚期或不適合手術患者以放療、化療為主,同時配合中醫中藥,具有良好的效果,且相對于西醫放療、化療,中醫藥治療無明顯的毒副作用,還能達到解毒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