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潔
(河南省鶴壁市人民醫院,河南 鶴壁 458000)
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主要由靜脈病變或者解剖因素異常等引起,目前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治療,但是患者術后多伴有創面愈合時間延長、小腿麻木等癥狀體征,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筆者采用圍手術期創面護理干預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術后患者,效果較佳,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鶴壁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06例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經體格檢查、MRI等檢查確診為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排除手術禁忌證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3例。對照組男28例,女25例;年齡(49.02±4.33)歲;臨床-病因-解剖-病理(CEAP)分級:C2級19例,C3級24例,C4級10例。觀察組男29例,女24例;年齡(49.06±4.36)歲;CEAP分級:C2級17例,C3級25例,C4級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 應用常規圍手術期護理,術前給予患者健康宣教,術后觀察切口變化,并積極給予消毒、換藥等抗感染護理干預。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圍手術期創面護理干預。①術前心理干預:多與患者進行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平時交談中以鼓勵為主,并讓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分享成功經驗,消除恐懼心理。②創面感染預防與護理:選用長效抗菌類材料,應用于伴有濕疹、潰瘍面的患者,使創面保持清潔。皮膚脫屑嚴重的患者,應定時清潔皮膚,禁止使用堿性用品,定時清理指甲,保持患肢整體的清潔。③飲食、體位、環境干預:制訂飲食計劃,飲食以清淡為主,多食含有纖維的食物;抬高患肢,以舒適為主;病房應干凈、整潔、安靜,保持通風。④術中護理干預:術中可通過輕撫、眼神等動作保持與患者的交流,穩定患者情緒;術中嚴格遵守醫囑,執行無菌操作,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⑤術后護理干預:術后給予患者抗感染治療,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加用抗凝藥物治療。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定時進行巡房,調整飲食結構,術后前期給予清淡飲食,逐漸過渡為普通飲食,多食用含有高維生素、多微量元素的食物,以促進切口的愈合。嚴密監測切口,觀察切口是否有滲血、滲液等情況發生,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給予對癥處理。術后前24 h,應用彈力繃帶,抬高患肢;適當活動足部與腳趾;密切監測足部的感覺、色澤與溫度。24 h后可下地行走,控制運動量,由少到多逐漸進行;指導患者正確坐姿,避免雙膝交叉坐位及長時間站立。日常休息時可抬高患肢,應用壓力治療襪3個月。兩組患者均于術后12個月比較療效。
3.1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術后皮膚無紅腫,切口甲級愈合,無疼痛,外觀恢復正常,CEAP分級提升≥2級;有效:術后皮膚無紅腫、疼痛,外觀基本正常,CEAP分級提升1級;無效:術后患者的癥狀體征改善不明顯,CEAP分級無改善。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36例,有效17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0%(53/53),對照組顯效29例,有效1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8.68%(47/53),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χ2=4.416 7,P<0.05)。
(2)術后血腫、潰瘍面及小腿麻木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血腫消失時間為(12.33±3.21)d、潰瘍面消失時間為(20.53±3.65)d及小腿麻木消失時間為(126.01±33.25)d,分別低于對照組的(22.03±7.01)d、(36.21±8.11)d及(173.21±43.65)d(P<0.05)。
本研究對行手術治療的患者應用圍手術期創面護理干預,整個過程以創面護理為主,同時配合術前心理、飲食、環境、體位、術中、術后綜合護理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提升患者治療的積極性,飲食、體位、環境等方面的護理能夠有效保持患者生理健康,減少外部因素的影響,同時延緩疾病的進程。創面的有效清潔能夠使創面保持無菌狀態,避免感染發生,利于手術進行,同時加快術后創面的愈合。術中與患者的互動,能夠使患者感受到關懷,避免負面情緒的產生。術后抗感染、抗凝藥物的應用可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積極地調整飲食結構,給予患者充足的營養支持,為患者的康復提供基礎,同時多纖維、多維生素食物的食用,能夠使患者的大便保持通暢,避免便秘的發生。避免長時間的蹲位,密切觀察切口,以及出現異常時及時處理,能夠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積極的康復鍛煉能有效促進血流的恢復,促進傷口的愈合。以上方法聯合應用,心理生理相結合,醫患共同合作,可有效提高治療療效[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能夠更有效地縮短血腫、潰瘍面、小腿麻木消失時間,提高治療療效。
綜上所述,圍手術期創面護理干預能有效促進原發性下肢靜脈曲張術后患者潰瘍面的愈合,減少術后血腫及小腿麻木時間,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