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晶
(571127 海南師范大學 海南 海口)
針對刷單來講,僅是互聯網環境中一個概括性名稱,在各種領域中界定也有所不同,其外延伴隨互聯網時代的進步而持續增加。鑒于現階段出現的刷單行為,按照其實際目標可將其分成三種:一種是聲譽型,一種是財產型,另一種則是競合型。若不對其進行刑法規制,必然會造成不良后果,制約和諧社會的發展。
對于競合型與聲譽型刷單行為來講,二者對消費者來講已經形成一種欺騙。因為互聯網具有虛擬性,在其中采購的購買者不能切實感受到商品的質感、材料等等,所以大部分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通常只查看銷量與網友評價,而偽造的成交量與評價勢必會傳達給消費者有誤信息,讓其在欺騙下完成交易。這不但為購買者帶來經濟損失,同時也讓其由于購買到劣質產品而不再相信電商產業[1]。
第一,商戶間產生一種不良運營關系。據有關調查顯示:具有刷單行為的網店提高店鋪級別的速度是普通網店的十倍還多。提供刷單行為的商家可以協助店家在24小時內迅速升級,而普通店家要想實現升級卻要花費一年時間。這代表著,對以商譽累積為銷量基礎的店鋪來講,其所處于同業不正當競爭環境之中。
第二,刷單行為能增加網店推廣投入,造成未使用刷單形式的新增網店無法立足平臺之中。大量店家都開啟刷單模式,會讓其余良心賣家被市場所淘汰。只有提升銷量才能保證排名靠前,讓商家不刷單就沒有立足之地。長期以往,便會破壞網購市場良好競爭環境。
目前,人們網購的熱情只增不減,怎樣高效保持競爭公正、消費安全良好秩序,預防人們落入不良人員設下的陷阱,去除互聯網中潛在的不良要素,這均是實施刑法規制的重要性。刷單行為各個參與方究竟誰來履行相關責任,在明確犯罪行為后,要怎樣認定罪名,都是下面將要探討的話題。
第一,互聯網服務提供人。剖析出現此種行為的根本原因,互聯網服務人建設了一個平臺,理應肩負一定的安保責任。其身為跨進此門檻的首個審查口,若只肩負道德譴責與民事賠償責任,便無法在一些事件中發揮其監督管理作用。所以,在今后的規制中,明確其刑事制度。
第二,網店運營人。有的刷單行為往往是由競爭對手所引發的,目的十分明顯,即提升自身信譽或是擠兌其余相似產品銷售的商家,追求自己私利。這時,如果行為涉及刑事制度范圍,那么其必須要對自己所作所為負責。另一種狀況則是商家組織不良返利活動,通過掌控消費者付款軟件來騙取他人錢款。關于此種案件,相關人員必須要履行刑事責任。
第三,專門制造刷單行為的團體。隨著網購的興起,組建了獨立性實施刷單行為的犯罪主體。此種組織的誕生自身就是一種錯誤行為。其運營的業務,有些還會違法法律。包括一些不以刷單為主要目的的行為,已經成為詐騙手段。所以,對此種主體要加大打擊力度[2]。
在此種行為里,一般包括不同參與方,是否要確定成共同犯罪,要以何種衡量標準檢測其有無形成共犯等問題,是目前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首先,要滿足我國刑法中制定的共犯理論;其次,要在符合相關條件后,展開全面剖析。最后,要實際的案件中,要充分考慮其中固有的行為特點,展開正確的、客觀的剖析。
在各個商戶間,刷單行為一般用來干擾消費者對本身的信賴程度。相關法律法規中已表明產品的信息要清晰、公開且有效,若使用偽造的評價來干擾消費者購物傾向,那么此行為的廣告和作用具備某些共同點。所以,在造成嚴重后果時,可用虛假廣告罪斷定此行為。
在大量案件中,此種行為已成為一種商業詐騙。通常展現為信息方面的偽造或是刻意隱匿,由于刷單行為是誕生在互聯網購物氛圍下的,并沒有代表性,在刑法中規定的欺詐情形。所以是非專業性的界定,只是一種行為特點的籠統形容。然而,實際上依然屬于一種詐騙種類,滿足條件后,便可根據相關規定,讓有關人員承擔責任。甚至一些行為已構成代表性的欺詐行為,接受刑法的制裁是使之必然。現階段,已存在刷單行為被判定成違法運營行為的案例,這代表刑法已展現制約效果。
但有的實例中,雖然此行為被視為一種犯罪行為,卻也僅是當做鑒別其犯罪共犯問題的根據。例如商戶自身所營銷的產品未滿足相關標準,即屬于犯罪,而專門從事刷單行為的人員在知情的狀況下,也要肩負相應責任。此種狀態下,刷單并非簡單的犯罪行為,而代表一種明知的內心活動,認定罪名時要以重點行為人所犯下的罪名為根據。
綜上所述,雖然刑法能有效控制刷單行為,然而在其謙抑性影響下,此種規制只能被動發揮作用。要想避免此種行為帶來的各種風險,刑法規制必須要和其余部門法聯系起來,站在掌控社會大局的角度,對此行為的運行原理和實際威脅進行全面分析,充分發揮刑法規制優勢和作用,為人們創造良好的購物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