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尚榮
(438600 湖北省羅田縣委黨校 湖北 黃岡)
企業社會責任實為上個世紀在西方諸國多領域中出現的熱點問題,同時還是構建社會與企業間和諧關系的基本思想。企業社會責任是一種融合法學、社會學與經濟學等理念的龐大體系,同時還是道德責任與法律責任的綜合體;特別是在社會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企業與社會之間聯系日漸緊密,受此影響,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越發突出與復雜。但復雜的社會責任較難實現全面立法,而且還會將企業道德與法律責任間的界限搞亂。因此,有必要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建設,并對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給予法律化剖析。
針對企業管理者而言,需要對員工樹立權威,而員工也有服從管理者的責任與義務,且從中得到相應薪資。但在整個企業人力資本體系中,員工為其所有者,且在企業管理中作用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高。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員工擁有豐富知識與技能,乃是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取得勝利的重要前提;而從人力資本層面來講,企業員工具備了較好的專用性,因而能夠實現企業與員工間的緊密連接,只有對員工的積極性加以保護,方能更好的將企業活力展現出來;綜上,企業與員工之間存在緊密關聯,其利益需得到有效保護。
消費者是企業產品的銷售對象,服務與產品的好壞,往往會直接影響到消費者利益。所以,對于企業而言,消費者為其十分重要的利益相關者。由于消費者在求償方面存在局限性,又因科技進步而形成的產品缺陷帶有隱蔽性,因而會使消費者處于一種弱勢狀態與地位。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護自身權益,消費者借助于消費者協會,維護自身權益。對于此狀況,企業只有積極應對,方能更好的承擔其社會責任。
道德多通過影響人的內心,來達到控制行為的目的。人們如若違反相關道德要求,便會受到社會輿論的批判,而且自身也會自責,因而是一種較好的軟約束行為,針對那些不講信用、不道德的人,其沒有約束力。而法律運用明文規定的方式,來警醒與告誡人們,需停止哪些行為,針對那些有違法行為的人,法則可實施制裁,最終達到控制與規范人之行為的目的,還能更好的協調各類利益之間的沖突。因此,必須對企業自身經營行為加以規范,這并非簡單的道德層面的自律,而是以法律為依托,明確企業的社會責任。
法律主要對利益關系進行調整,而利益關系推動著新法律的誕生。針對《民法》中的契約自由與過錯原則而言,其實際便是此觀念的真切體現。但實踐得知,社會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盡管有相似之處,但二者間難免會出現沖突,特別是企業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開始過度追求自身利潤,雖然其在規模與影響力方面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對環境卻造成了較大破壞。此外,企業借助于自身優勢,侵犯、侵害員工及消費者權益,引發各種社會問題。由此可知,企業雖然在不斷拓展自身利益,但未能提高社會利益,而且還對社會公共利益造成了較大危害。
針對當前的《合伙企業法》《公司法》而言,其除了對企業社會責任有相關規定外,還需要制定完備且切合實際的法律法規。因企業的社會責任包含與企業存在關聯的相關規定。所以,針對企業的社會責任來講,無需單純的、一味的在《合伙企業法》《公司法》中進行規定,需跨部門立法。針對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法律而言,主要有《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破產法》等。另外,上述法律法規均需要擁有相同的社會價值追求,且囊括社會各方利益。針對那些不注重或不重視社會責任的企業經濟行為,需給予懲罰,使其無法獲利,以此將企業最大化追求經濟利益的行為劃歸至守法軌道上,使其能夠自覺、積極的應付社會責任。
需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現行法律法規中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基于現階段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而言,仍有部分企業鉆法律空子,對于其應該付的社會責任,卻較難履行,所以,在執法檢查中,難以將其懲戒作用發揮出來,久而久之,便會喪失其威懾力。因此,不僅要對相關法律法規加以完善,還需根據現實情況,適當增設處罰的條款,政府部門還需加強自身的監管機制建設,將執法檢查力度增大,保護守法企業,對于那些違法企業,則給予懲罰。而通過進行有效的懲罰措施,能增加違法者所付出的利益及政治成本,使企業在面對高昂交易成本方面,可以保持理智,自覺承擔應付的社會責任。
綜上,企業應從法律層面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系,此乃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同時也與我國法律發展相符。盡管企業社會責任法制化能夠有效推動企業發展,但并不是每個問題均能法律化,將道德內容法律化,僅能表明企業出現了比較明顯的道德文明的退步。因此,針對那些與企業利益比較密切的責任與關系,尤其與社會利益相關的責任,需加以法制化,達到持續強化企業立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