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100020 上海定向廣告傳播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北京)
進一步加大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深入開展普法活動,廣泛宣傳法律知識,增強廣大青年的法律意識,提高其依法辦事和依法維權的能力,使他們能自覺遵守法律,有糾紛要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決不可憑感情、義氣用事,做出違法亂紀的事。在法制宣傳的方式上,要注意避免以呆板、乏味的面孔進行說教。要結合實際情況,在普法教育的方式上應注重深入淺出、形象生動、力求實效。普法形式要靈活多樣,如送法進社區、舉辦法制講座、舉辦法制培訓班等。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和廣播電視臺等傳媒,將一些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典型案例,通過以案說法的形式來宣傳法律知識。對于一些典型案例,可以在選擇恰當的時機到案發地開庭或進行宣判,結合案情進行法律宣傳。使人民群眾知道何種行為可為,何種行為不可為,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將有威信、反應快、處理問題能力強的人充實到基層組織中,充分發揮調解的作用。要完善糾紛調處機制,堅持“預防為主、教育疏導、依法處理、防止激化”的原則,及時發現和化解社會矛盾,使其能在矛盾尚處于萌芽階段時迅速、及時地介入,使糾紛、矛盾在“升級”前能得到妥善解決,將故意傷害犯罪的苗頭扼殺于萌芽狀態,發揮其應有的“減壓閥”、“滅火員”的作用,避免矛盾升級,防止民轉刑案件的發生。上級部門要加大對基層組織的人力和物力支持,有備件的地方可以派出治安巡視組,定期或不定期地下基層檢查、指導工作?;鶎咏M織要注意和相關部門保持橫向聯系,并引導雙方當事人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防止民間糾紛激化轉化為刑事案件?;鶎痈刹恳獜娀熑我庾R,拓寬社情民意渠道,尊重、關心群眾的利益訴求,健全群眾利益訴求表達機制,重視鄰里糾紛的調處工作。進一步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緊密銜接和多種方法、多種力量聯調聯動的大調解工作體系,積極構筑縣、鄉、村、組四道防線把關的大調解工作格局,及時發現、介入、處置鄰里糾紛,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完善訴調對接。進一步健全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糾紛解決機制,形成多種力量聯調聯動的大調解工作格局。設立調解組織,由老法官或威望的老干部做“和事佬”,化解日常糾紛,派出所、司法所配合,確保小糾紛及時化解。在調解不成時,及時引導進入訴訟程序依法解決。更要加強法院司法調解制度建設。人民法院要深刻認識司法調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性,通過建章立制,規范調解行為,增強調解意識,提高調解水平,努力做到案結事了,定分止爭。要充分發揮人民法庭的前沿陣地作用,構建“立案調解”、“訴前調解”“聯動調解”等新模式,堅持巡回審判到村組、到農田、到碼頭,通過“法律咨詢日”、“法制講座”等送法活動經常性開展矛盾排查調處工作,把不和諧因素疏導化解在萌芽狀態。
各級政法機關應進一步加強協作和聯動,認真分析研究整治故意傷害犯罪的措施和方案,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分工負責,不斷加大對此類犯罪的打擊力度,通過震懾犯罪使群眾在心理上增強對法律的感性認識,維護社會治安穩定。對于作案手段殘忍、作案后果特別嚴重的故意傷害案件,公安機關要不斷加大案件偵破力度,重拳出擊,決不姑息養奸。檢察機關要把好案件質量關,做到快捕快訴。人民法院要加快案件審理進度,加快案件審理進度,讓人民群眾早日看到政法機關打擊此類犯罪的成效。對鄰里糾紛引發的刑事案件,在辦理中應當貫徹“當寬則寬,該嚴則嚴,寬嚴相濟,罰當其罪”的刑事政策。對主觀惡性較小、犯罪情節輕微、社會危害較小的初犯、偶犯、未成年人犯,犯罪嫌疑人真誠悔罪,民事賠償到位,雙方自愿和解的輕傷害案件,經嚴厲批評教育,可以依法不起訴或退回公安機關撤案和作其他處理。對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死亡的惡性案件、引起群體性事件的案件,要依法嚴懲嚴判,伸張正義,弘揚正氣,充分發揮法律震懾作用,依法懲戒犯罪分子,教育農村群眾。
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營造文明氛圍。結合文化生活的需要,組織多樣化和開展形式各異且有地方特色的文娛活動,深入淺出,寓情、理、法于現實生活之中,增強感召力,使群眾閑有所樂。提高群眾的基本文化素質、道德修養水平和家庭責任意識,營造農村良好的文明氛圍,消除日常生活中暴力犯罪形成的消極因素,引導群眾自覺杜絕暴力傾向,從而減少故意傷害案件的發生。地方黨委、政府要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創新,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工作,積極推行網格化管理,積極創建平安、幸福街區。司法機關要樹立服務意識,提高辦案效率,改變執法觀念,克服單純辦案、就案辦案思想,要延伸職能化解社會矛盾。在辦案中,要從細小的糾紛入手,明析過失對錯,厘清責任義務,把調解工作貫穿于辦案的每一個環節和全部過程,不厭其煩地宣傳法律政策,及時做好釋疑解惑、化解矛盾、服判息訴等。與此同時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通過友好典型的鄰里糾紛案件的宣傳報導,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和家庭美德,弘揚和諧互助精神,促進新型人際關系的形成,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鄉、村基層組織要經常開展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增進了解,減少矛盾。要在農村廣泛開展創建“文明村”、“文明戶”活動,通過發展健康向上的、大眾化的文體活動,樹立健康向上、友愛互助的良好社會風氣,倡導和平、理性地處理人際沖突,提高廣大青年農民的整體素質,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農村故意傷害案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