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懿
(541004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 桂林)
我國憲法規定檢察機關是法律監督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強調在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中發揮法律監督作用。其具體表現為立案監督、偵查監督、審判監督、刑罰執行監督等各種監督方式。檢察院在刑事訴訟中,加強法律監督,為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司法公正,理順群眾情緒,促進和諧社會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轉型,執法環境的變化,社會各方面前進步伐的不協調,導致各種社會矛盾凸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干群矛盾變得突出,利益格局的變化,諸多利益和沖突未能及時的協調和化解。二是腐敗問題,尤其是司法領域的腐敗,嚴重影響著人民群眾心中的廉潔形象。三是刑事犯罪率高,群體之間,公民之間的各種糾紛的存在,形成了社會矛盾表現和現在的矛盾根源。正確把握好這些社會矛盾,積極面對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化解,才能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
從我國刑事訴訟的結構來看,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分為立案監督、偵查監督、起訴監督、審判監督和執行監督幾個方面,監督對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和提起公訴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以及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進行法律監督,是刑事訴訟能否依法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也是切實保障人民檢察院對刑事訴訟的法律監督的重要保障。
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已經引起人民群眾的極大不滿,將會增加潛在的社會矛盾。刑事訴訟法突出了以權力制約權力的思想,將人民檢察院依法實行刑事訴訟法律監督作為原則規定在法律總則中,充分體現了在新形勢下,人民檢察院加強刑事訴訟法律監督,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司法公正勢在必行。
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監督國家法律的正確實施,維護司法公正,是檢察院進行監督的重點工作,是化解社會矛盾工作的基礎。因此,加強刑事訴訟法律監督,對于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司法公正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國刑事訴訟中的人民檢察院與西方國家的檢察官不相同,不是與被告人對等的當事人之一方,而是具有法律監督職能的國家司法機關,除了具有控訴職能以外,還要負責對整個刑事訴訟活動進行法律監督。因此,人民檢察院的地位決定要加強刑事訴訟法律監督,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好司法公正中。
解決信訪工作中的實體和程序上的問題,使信訪案件的處理也進入到刑事訴訟監督之中,將事后監督工作提前。檢察機關在處理信訪案件中,最棘手的案件就是上訪老戶,多屬于無理訪,由于受到文化程度、法律知識以及思想的偏激等因素的限制,導致了他們思維模式的定式,始終抱著自己的觀點不放,一意孤行,對檢察機關的處理決定不理解,他們的思想工作很難做到位,檢察機關也束手無策。針對這一問題,檢察機關在受理信訪案件后部門,采取信訪案件受理后,應由原辦案部門自己復核后向控申部門出具書面說明材料,經控申部門審核調查后并答復相關部門,這樣既增加了原辦案部門的責任感,又起到了互相監督的作用。既有利于息訴罷訪,又有利于檢察院在刑事訴訟中法律監督的作用。
維護司法公正,是刑事訴訟監督職權最根本的價值目標,也是其職能作用的根本所在。檢察機關在參與刑事訴訟案件過程中,通過合法有效的監督,可以起到化解糾紛、維護社會穩定的積極作用。 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職能,通過點線面等方式相結合的形式開展法律宣傳,社區、機關、學校等構成法律宣傳面,做好法律宣傳工作,積極探索工作的新途徑,不斷改進方式方法,既維護了司法公正,更能有效地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維護司法公正,在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法治環境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檢察機關執法辦案,也是為了更好的解決社會矛盾,維護司法公正。檢察干警要轉變觀念,將化解社會矛盾的思想貫徹于執法辦案工作當中,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化解社會矛盾作為執法辦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才能做到真正的執法為民,為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司法公正打好堅實的思想基礎。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依法正確行使檢察權,規范執法活動,除了應建立環環相扣、層層監督的內部管理機制外,還應積極拓寬接受外部監督的途徑,健全接受外部監督的機制,形成監督的整體合力,構建成完善的監督制約體系,提高執法透明度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