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汝城縣畜牧獸醫水產局盧陽動物防疫站,湖南汝城 424100)
近年來,汝城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建設一城三地,推動綠色崛起”戰略部署,堅持保供給與保環境并重,養殖業持續穩定發展。全縣發展畜禽漁養殖戶1715戶、省級農業產業化養殖龍頭企業2家、市級3家,創建國家級畜禽標準化示范場3個、省部級5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養殖企業5家。但隨著養殖量不斷增加及養殖規模化程度提高,造成畜禽養殖糞污等廢棄物匯積,成為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為此,汝城縣加強養殖環境保護,大力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全縣有畜禽規模養殖場55家,有43家規模畜禽養殖配套建設糞便污水貯存、處理、利用設施,畜禽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78.18%。
縣委、縣政府把畜禽污染防治工作作為推進發展現代農業的一件大事來抓,列入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湖南省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規定》等法律法規。爭取資金800多萬元,對21個畜禽規模養殖場、50多個小型規模養殖戶進行糞污處理設施改造。
縣政府制定出臺《汝城縣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劃分工作實施方案》,編制了《汝城縣“十三五”養殖發展規劃》《汝城縣畜禽污染防治規劃》。對全縣規模場實行動態管理,按“一場一策”的治理原則,因地制宜推廣種養結合、雨污分流、三級沉淀、有機肥加工等模式,扎實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
加強養殖環保督導。根據畜禽環境污染防治技術規范,提出整改意見,對檢查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下發《畜禽污染防治工作督導整改意見書》,確保糞污處理利用設施正常有效運行。
少數畜禽養殖場(戶)只注重養殖增產增效,不愿花錢建設糞污處理利用設施,“等靠要”項目資金的思想嚴重。近年來,雖然上級安排下達了部分項目資金對畜禽糞污處理利用設施建設扶持,但項目資金量較少。
在出臺劃分實施“三區”之前,部分養殖場由于未經科學規劃,在選址、欄舍建設上隨意性很大,并且布局比較凌亂,糞污處理設施建設簡單、陳舊落后,造成糞污處理利用不徹底,糞污、沼液等廢棄物綜合利用不足,種養不平衡,對環境污染存在一定影響。
禁養區退養工作涉及養殖戶的切身利益,而各地的退養補償標準又不一樣,少數禁養區養殖場(戶)對退養工作存在抵觸情緒,需要建立比較健全的退養補償機制。
為全面推進養殖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依法保護好生態環境,根據《汝城縣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劃定方案》及畜禽養殖現狀,嚴格把好“四關”,全面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確保養殖業持續穩定發展。
對新建、擴建養殖場嚴格實行備案審批制,統一按照村組—鄉鎮—畜牧—國土(林業)—環保—發改部門流程進行備案審批。選址、動工前由畜牧、國土、林業、環保部門現場勘查同意后再動工,建設完畢后辦理動物防疫合格證并經環保部門驗收合格后投入使用,未經審批的養殖場一律不安排任何政策扶持并按非法違章建筑進行依法拆除。
制定印發《汝城縣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指導意見(試行)》,畜牧、環保部門切實加強對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利用工作的指導和管理,重點推廣“雨污分離”“干濕分離”,干糞發酵、種植利用等實用技術,按照示范場建設要求,指導實施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糞污無害化等“五化”畜禽養殖標準化建設,引導鼓勵發展林下養雞、林中養蜂、山上放牧、稻田養魚等低碳生態養殖。
對畜禽養殖實行分類整治,禁養區內嚴禁新建、擴建、改建各類畜禽養殖場,對禁養區內的現有規模養殖場在政策資金上不予以扶持,由環保、畜牧等部門統一制定搬遷、關停、轉產方案報請縣政府同意后組織實施。對限養區現有畜禽規模養殖場實行限期治理,按照《汝城縣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指導意見(試行)》《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的建設要求,建設完成糞污處理設施和防疫設施,并按照審批制的要求補辦有關手續,未經治理或治理后達不到規定治理要求的實行關停或轉產;對適養區的養殖場必須建設與養殖量相匹配的糞污貯存、輸送、污水處理和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等設施,辦理《動物防疫合格證》《排放污染物許可證》,同時向國土部門申請辦理《設施農用地備案》。
縣畜牧、環保等部門組織力量開展畜禽污染防治工作督查,深入全縣規模養殖場檢查糞污處理情況,與畜禽規模養殖場簽訂畜禽污染防治工作責任書,建立一場一檔,提出指導意見,要求限期整改到位,并與今后的養殖政策、項目、資金掛鉤。對違規建設、手續不齊、直排或超標排放糞污的養殖場(戶),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嚴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