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巴潤別立鎮農牧業綜合服務中心,內蒙古阿拉善 750308)
阿左旗地處祖國西部內陸,亞洲荒漠東沿,天然草原有5.2萬km2,可利用面積4.5萬km2,荒漠類和草原化荒漠類占草原總面積的96.7%。主要植被:白刺,沙蒿、豬頭刺等,提倡發展產業:梭梭+蓯蓉,白刺+鎖陽,沙蔥,苦豆子生產加工及保健研究,主要養殖:蒙古羊、蒙古小黃牛,雙峰駱駝。從2011年全面實施草原生態補獎機制:退牧還草、植樹造林工程、人工種草等技術,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可以說也為農區畜牧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農業供給側結構的宏觀背景下,如何立足實際,采取有效措施,促進當地畜牧經濟的有序發展尤為關鍵,既是改善牧民生活的需求,也是經濟發展的需求,更是當代畜牧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農業供給的側改革,可以說既是為了滿足現代農業的實際發展需求,也是全局供給側改革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更是為整個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礎。近些年以來,阿左旗地區的畜牧經濟有了長足性的發展,抓緊形成了相對科學、合理的發展格局。
阿左旗地區可以說是極為典型的草原牧區,也是綠色畜產品生產加工的重要輸出基地,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畜牧業的發展可以說是直接關系到草原的生態平衡和可持續性發展,更是關系到牧區能否在較短的時間內真正達成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
在現階段,我國在畜牧業的發展方面,存在的一個最為主要的矛盾就是結構性的矛盾,具體來說就是在某一個階段可能出現了供大于求的現象,但是總體來看,依然是供給不足的,也就是說供給側是矛盾中最為主要的一方。相對于世界主要的發達國家來說,我國在畜牧業產值的占有比重方面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雖然看似僅僅是有8%的差距,但實際上這個數字是無法全面反映出真正的問題,在系統性結構層面的問題,主要就是信息的不對稱,不完善的組織結構、不完整的鏈條以及不經濟的規模和不發達的創新等方面,形勢依然是非常嚴峻的,可以說內生性的機制并沒有真正得以形成。
在阿左旗地區,畜牧經濟的發展同樣面臨著類似的問題,發展的動力不足,生產結構依然存在不合理的現象,經營方式層面不夠適應,發展尚且沒有實現可持續性等,尤其需要注意的就是,草原生態環境整體層面上市非常脆弱的,畜牧經濟發展的生產成本也響度較高,同樣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代價,這樣就很容易導致牧區的自我發展能力低下,再加上牧民自身的綜合素養相對比較低,組織化程度不高等等。
事實上,近些年以來,對于阿左旗地區來說,由于受到價格和成本雙重因素的擠壓,牧民的整體經濟增長是非常緩慢的,甚至出現了整體低于城鎮居民增速收入的現象,同時,還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例如源于通遼地區的,源于包頭地區的等等。我們來看包頭地區的畜牧經濟發展,由于堅決秉承“現代化與綠色化高度融合”的先進理念,依托“企業-合作社-牧民”的模式,逐漸建立起了一體化的營銷體系,推動了畜牧經濟的有力發展,還建立了示范創建區。
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對于阿左旗地區來說,一定要對草原畜牧經濟的發展進行例行的審視和認識,必須按照現代畜牧經濟發展的實際性需求,立足當地的實際,逐漸形成內生性的動力,實現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其根本就是要不斷加快推動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市場為導向,在創新的推動下,求質量,求效益,逐漸實現畜牧發展的集約化和綠色化。
為此,筆者建議,我們可以借鑒澳大利亞草原發展的經驗,這主要是因為澳大利亞的草原地區在類型的分布和畜牧業發展的結構方面與我們有類似的地方,但是發展水平卻要高出很多,澳大利亞雖然擁有最大面積的天然草原,但是畜牧經濟的發展卻是合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對于草地資源的利用科學合理、規范,在畜牧業的發展方面優勢明顯,而且關鍵是立足當地農牧業勞動力短缺的現狀,堅持科技促進畜牧經濟的發展,秉承“以草興牧”的原則,通過恰當舉措,不斷實現畜牧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整體發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對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與了解,同時也對于其與畜牧經濟發展的關系有了深刻的認識。為此,筆者建議,一定要樹立先進的理念,立足阿左旗地區的實際情況,借鑒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和優秀做法,采取多種有效舉措,切實實現當地畜牧經濟的持續、健康和快速發展。
[1] 江維國.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4):15-19.
[2] 韓一軍.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思路及對策[J].農業發展與金融,2016,(6):53-54.
[3] 周向陽,熊露,李婷婷,等.關于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6,22(1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