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江津區德感畜牧獸醫站,重慶 402260)
近些年來,生豬養殖產業得到迅猛發展,生豬養殖技術得到改進提升,養豬逐漸向專業化、集約化、高密度養殖過渡。在此期間,飼喂管理技術的高低,成為決定養殖效益高低的重要環節。文章就此從瘦肉豬高產繁殖技術的發展分析,就如何實現瘦肉豬的高產繁殖做要點闡述,以供同仁參考和借鑒。
進豬前要將欄舍徹底清掃沖洗,干后用3%燒堿溶液潑灑,墻壁用20%生石灰乳刷白,舍內熏蒸消毒,待無異味即可進豬。用具用2%燒堿溶液消毒后清水洗凈。瘦肉型育肥豬品種要選擇生產性能好的商品仔豬,多用“杜×長·大”,在個體選擇上,要選出生重和斷奶重都大(60日齡達20kg)、體軀長、背平微弓、腹平直、前低后高、后軀豐滿、頭頸結合良好、腮肉少、嘴筒齊;體型軀干緊湊但不能滾圓繃緊;全身白毛、四肢端正有力、后肢關節不靠攏、蹄結實、毛光亮、活潑健康、吃食好的豬。同批或同欄的豬要求品種、大小一致,以獲得均勻的產品。
改善種公豬管理,確保充足活動空間,注意光照、通風,確保舍內干燥衛生。通常情況下,種公豬8個月配種。年輕種公豬,每天2次配種,每周8次,每月25次。成年種公豬,每天3次配種,每周12次,每月40次。配種期間,注意休息。期間,注意適量補充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E的補充,很重要。配種頻率高時,用料中加拌雞蛋很關鍵。
加強母豬管理,分娩舍注意衛生。條件允許的,設置高床。沒有高床的,注意衛生,盡量少用水沖洗,確保干燥衛生。妊娠期母豬,注意分階段飼喂。為滿足分娩需求,通常情況下,自母豬受孕開始后80d,應酌情控制用料量。80d到107d,逐漸增加用料量。108d到臨近分娩,逐漸減少用料量。通常情況下,到分娩當天每天喂料控制在0.5kg即可。仔豬出生后第四天,開始增加喂料量。
現在規模化生豬養殖場,同期發情技術是必備的管理技術措施。這項技術的應用,有利于提升母豬產仔率、產仔成活率等等。目前,國內較為推崇的是“藥物誘導母豬同期發情、排卵技術”。具體的操作方法,維持后備母豬、經產母豬合理的營養水平,促使母豬處于良好的種用體況指標,在確保母豬正常發情、排卵的基礎上,合理應用相關催情藥物;一般母豬斷奶后7d左右即可發情配種,若超過7d仍未發情者,就非常有必要實施藥物催情,筆者采用“促性腺激素(促排2號LRH-A)”對發情不明顯的后備母豬、初配母豬作注射(2mU頭)效果明顯,注射后3~5d左右即可達到同期批量發情;為便于管理、控制母豬盡量在白天分娩,可采用“氯前列烯醇”誘導母豬白天分娩。方法:于母豬臨產前1~2d,頸部肌注氯前列烯醇2mI/頭,多數母豬注射后24h以內即可分娩,并可縮短分娩時間,且對母子均無副作用。
母豬產后應注意防止產期綜合征,比如:陰道炎、子宮內膜炎、乳腺炎等等,都應作為重點防控對象。根據以往防病經驗,母豬生產前后3d時間內,用“益母生化散+可溶性阿莫西林”拌料喂服,用于上述疾病的防控效果較好。母豬產后胎衣脫出,即表示產仔結束。為防治產后惡露不盡、乳房紅腫、產后厭食等問題,建議提前用氨芐西林鈉,0.1g/kg;氨基比林注射液,每次10~20ml;魚腥草注射液,每次10~20ml,上述混合肌肉注射,防控效果更好些。
仔豬出生后重點做好常見黃痢、白痢、紅痢等三種病害的防控,根據以往防病經驗,接種防疫疫苗防控效果最佳。但是,接種仔豬易產生不良應激,為此,建議在母豬產前2~3周,用大腸桿菌埃希氏3價滅活苗或者大腸桿菌-魏氏梭菌二聯滅活苗接種,通過增強母體抗體水平,借助高水平的母源抗體,起到防控此病感染的目的。
通常情況下,仔豬2周齡后,母源抗體的保護能力漸漸削弱。此期,應做好藥物保健工作,以凈化體內的致病病原體。效果最好的可用復方黃芪多糖散,按照0.2%~0.5%的濃度拌料,每天用1~2劑,連續用3~7d,有著不錯的藥防效果。
目前規模豬場多采用自繁自養的模式,在此期間,重點應做好幾種繁殖障礙病的防控。像是:豬瘟、豬藍耳病、豬細小病毒病、豬偽狂犬病等等,都應提前做好防控準備。除了這幾種疾病外,還要做好防黃曲霉素中毒的準備。為此,應加強飼料管理,禁止投喂霉變、過期的飼料。存貯飼料中,有超過半個月未用完的。應注意黃曲霉素含量的檢測,嚴重霉變的直接禁用,輕微霉變的可投喂商品豬。但是,需做脫霉劑處理。
肉豬體重過小過大出欄都不合算。而且大豬脂肪多瘦肉少降低了肉的品質,降低了經濟效益。最適宜的出欄體重為90~95kg,最大不超過100kg。
[1] 唐彩琰.夏季市場將繼續獲利[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2017,37(8):29.
[2] 中國瘦肉豬育出第四代[J].農村實用技術與信息,2001,(1):147.
[3] 張承源,許傳山.采取綜合措施瘦肉豬基地縣再上新臺階[J].山東畜牧獸醫,1996,(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