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中縣李家山獸醫站,青海湟中 811600)
豬的發育障礙綜合征俗稱“僵豬”,主要是指豬只吃不長的情況,這些豬有著精神呆滯、肚子大的情況,是一種病態,直接降低了養殖人員的經濟效益[1]。因此,養殖人員需要加強對僵豬的防治工作,本文就對僵豬的防治工作進行探究,并提出僵豬的育肥對策,以期為養殖人員提供參考依據。
通常情況下,養殖人員在進行豬群養殖過程中出現僵豬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豬在懷孕后,養殖人員沒有對懷孕的母豬進行單獨管理,使得懷孕母豬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供給不足,無法滿足體內仔豬需求,造成仔豬發展緩慢[2]。第二,養殖人員沒有對豬群進行管理,使得豬群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出現近親繁殖,且一些帶有疾病的公豬沒有處理,使得公豬母豬交配后就會出現傳染性疾病,造成仔豬出生后體質差。第三,由于養殖人員對生產后的母豬管理不重視,造成母豬生產后體質下降,乳液含量不足,在此種情況下,就會使得仔豬母乳供給不充足,使得仔豬免疫能力直線下降,出現干吃不胖的情況。第四,養殖人員在對仔豬進行養殖過程中,仔豬生長環境質量差,造成仔豬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出現感染性疾病,對仔豬的生產發育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久而久之,就會使得仔豬長成為僵豬。第五,養殖人員在對仔豬進行喂養過程中,對仔豬的飼養時間把握不準確,飼料選擇不合理,造成仔豬在生長過程中出現體質弱的情況,演變為僵豬。第六,養殖人員對仔豬的斷奶時間管理不準確,對仔豬的生長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且仔豬斷奶之后,養殖人員對仔豬喂養的飼料缺乏營養物質,造成仔豬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缺乏,久而久之,仔豬就會發展成為僵豬。
仔豬在生產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僵豬的情況,面對此種情況,養豬人員就需要對僵豬進行防治處理,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養豬人員需要對豬的交配情況進行嚴格控制,讓豬在適合的年齡進行交配,并在交配過程中杜絕近親交配,保證豬群的交配質量,降低僵豬的出現概率[3]。第二,養豬人員需要加強對懷孕母豬的管理工作。母豬在懷孕期間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比平常的多,且伴隨母豬肚內仔豬的生長,母豬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也會逐漸增加,在此種情況下,養豬人員就需要提高懷孕母豬飼料質量,在母豬飼料中添加一些青綠飼料、營養物質,從而保證母豬腹中仔豬可以健康成長。第三,母豬生產完畢后,養豬人員需要對母豬的增加營養補充,保證母豬的母乳符合仔豬需求,從而保證仔豬可以健康成長。第四,養豬人員需要對加強對豬群的管理工作,在管理過程中按照豬的年齡大小、體重輕重等方面內容對豬進行分類,并對不同類別的豬群分別進行管理,將每一豬舍內部的豬數量控制在一個25頭以內,保證豬舍通風順暢,提高豬舍環境,避免僵豬出現。第五,豬在生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疾病,所以養豬人員需要對此種情況進行預防,對豬群注射防疫疫苗,降低豬群出現寄生蟲的情況,保證豬的健康生長,降低僵豬的出現概率。第六,養豬人員需要對豬舍進行消毒工作,對未經消毒的物品禁止帶入豬舍中,并對進入養殖場的人員進行規范,與豬舍無關的人員禁止進入豬舍內部,保證豬舍環境,降低細菌、病毒的傳播情況,保證豬可以健康成長。
養豬人員要想保證豬的茁壯生長,就需要對僵豬進行育肥處理,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僵豬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干吃不胖,造成此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僵豬腸道、胃部消化吸收不好,所以,養豬人員需要對僵豬進行驅蟲清胃工作[4]。第二,養豬人員進行驅蟲清胃工作過程中首選需要將左旋咪唑與一些藥物進行混合,并在清晨豬沒有食用任何飼料的情況下進行注射,然后在第二天,對已經注射完畢的豬群喂食一定數量的生石灰水上清液、大黃蘇打片、健胃消食片等藥物,提高豬腸胃蠕動情況,保證消化質量。第三,養豬人員在對僵豬進行育肥工作過程中需要將所有的育肥飼料進行控制,將育肥飼料進行精細處理,并在育肥飼料中添加一定數量的土霉素粉末,讓豬在使用飼料過后可以改善以往的體質,消除僵豬的病癥,保證豬群的健康成長。第四,養豬人員在對豬飼料進行存放過程中需要對豬飼料的存放時間進行規定,保證飼料存放時間不會太長,避免飼料長時間存放過程中出現變質,營養成分消失的情況,從而保證豬食用后可以增強自身體質,茁壯成長。
在養豬行業快速發展的今天,養殖人員要想保證養豬產量,提高自身經濟效益,就需要加強對僵豬的育肥工作,積極研究僵豬這一情況出現的原因,并根據僵豬產生的原因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定期對僵豬進行診斷工作,保證豬舍環境,嚴格控制豬群交配情況,從而保證豬群生長質量,降低僵豬病情的出現概率,進一步推動養豬行業的快速發展。
[1] 盧德勇.僵豬防治措施與育肥技術[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33(4):93.
[2] 楊林森.僵豬防治措施與育肥技術[J].甘肅畜牧獸醫,2016,46(1):90-91.
[3] 王國林.僵豬防治措施與育肥技術[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7,(2):178.
[4] 劉興兵.僵豬防治措施與育肥技術[J].獸醫導刊,2017,(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