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農業學校,江西贛州 341100)
養殖業作為一種增收盈利手段得到了企業部門的極大認可,如今的養殖業更是向著規模化、科學化的方向不斷前進。家禽養殖更是養殖業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家禽養殖為養殖用戶帶來了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能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因此對家禽養殖業的綜合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家禽養殖具有規模大、密度高的特點,而家禽疾病的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一旦養殖場內產生疾病會迅速擴散至整個養殖場。更危險的是家禽疾病極易傳染給人類,例如我們所熟知的禽流感。家禽疾病傳染給人類,在人類之間相互傳播將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害。所以,家禽養殖業中疾病的預防工作是保證養殖業順利發展的前提條件,只有做好疾病的預防才能降低家禽發病率,從而為養殖戶帶來經濟效益,為社會提供需求。
家禽養殖中可能出現多種疾病,這些疾病對家禽的生長產生危害,同時也對人類的生存帶來威脅。其中比較典型的疾病有以下三種:
瘟疫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接觸性傳染疾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患上瘟疫,且在春秋季發病率最高,能夠感染各種大小和各種品種的家禽。患瘟疫的家禽會出現少食、張口呼吸、發出奇怪叫聲、動作不協調等癥狀。
沙門氏桿菌病是一種細菌性傳染病,也叫作禽副傷寒,有極高的死亡率。癥狀上幼禽為干痢,大禽則無明顯癥狀。患白痢5~15d的幼禽死亡率最高[2]。預防白痢的方法是在幼禽出生第二天時,在其飼料里加入0.02%的呋喃唑酮,保證用量和時間,喂養一周,這種方法可有效預防白痢。
這種疾病在家禽養殖中比較常見,危害性比較高,患上球蟲病的家禽一般會出現精神萎靡、食欲減退、糞便帶血、盲腸出血且腫大等癥狀,并且在患病兩個月內死亡率達到最高[3]。對球蟲病的預防首先就是要保證雞舍或養殖場內的衛生,及時處理家禽糞便。并且在幼禽出生后第十天的時候注射預防藥物,為防止抗藥性要經常更換不同類型的藥物。
飼養是家禽養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保證科學飼養是預防家禽疾病的第一步。堅持使用營養衛生、健康綠色的飼料,定時定量喂養家禽。保證飼料的安全,堅決杜絕使用過期、不合格的飼料喂養家禽。保證飼料的營養。同時嚴格把控禽舍的溫濕度,定期打掃禽舍,保證禽類接受陽光的時間和強度。科學合理地規劃家禽的飲水量,保證養殖場內水源的安全和充足。夏季尤其注意水的質量問題,必須每天更換飲用水,保證飲用水的新鮮,避免因溫度高等各種原因導致水變質。一旦家禽引用變質后的水將會出現嘔吐、發熱等癥狀,夏季溫度高,細菌滋生較快極易引發瘟疫和白痢病。所以應時刻檢測水源質量,避免出現上述問題。
家禽養殖一開始的引進十分重要,需要嚴格把控。在引進家禽之前做好嚴格的檢查篩選工作,保證引進家禽的健康無疾病。并且在開始飼養之初和飼養過程中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以及疫苗接種,通過疫苗接種和飼料中添加藥物等方法預防疾病的出現。值得注意的是,家禽在進行接種時,有時會出現應激反應,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工作人員要在接種之前要對家禽進行全面檢查,通過檢查來判斷家禽是否處在疾病潛伏期。一旦發現問題,及時救治,防止疾病大規模暴發。
消毒是防止病毒產生傳播的有效手段,通過定期定量的進行消毒工作消滅病毒,預防疾病產生。在實際操作中飼養員可以選擇使用生物學消毒法,先將養殖場地清掃干凈,然后使用對人體和家禽無害的消毒產品進行消毒,使用甲醛熏蒸禽舍,達到消毒的目的。然后對養殖過程中所使用的工具進行消毒。另外,除了場地和工具要經常性、徹底性地進行消毒預防之外,工作人員自身也要做好消毒工作,在進入禽舍之前和之后都要進行全身徹底消毒,尤其是進入禽舍之前要穿戴防護服戴防護手套、防護鞋、防護口罩,防止病毒傳染。離開禽舍之后要及時洗手消毒。禽舍一般建立在空曠且遠離人群的地方,附近的雜草、水溝、垃圾聚集地更是滋生細菌和病毒的重災區,所以相關人員應該對此提高警惕,定期清理禽舍周邊的雜草和垃圾。保持禽舍周邊的環境衛生,消除一切可能引起家禽疾病的隱患。
綜上所述,家禽養殖業為養殖戶帶來經濟效益,也為人類帶來社會效益。但由于其養殖業的特殊性又極易引起家禽疾病,對家禽對人類都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所以對家禽養殖疾病的預防就顯得尤為關鍵,做好疾病預防工作才能避免疾病的產生和傳播,為家禽的生長提供健康保障,由于養殖業容易受多方面的影響,在具體養殖過程中可以通過科學飼養,引進健康家禽,及時接種,做好消毒工作,做好檢疫工作等綜合措施,保證家禽的健康生長。通過這些措施有效降低家禽疾病的發生率,保證家禽健康生長,進而為養殖戶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為人類帶來更安全的社會效益。
[1] 蔣靈.家禽養殖中疾病預防的綜合措施[J].鄉村科技,2017,(2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