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果洛州久治縣智青松多鎮獸醫站,青海果洛 814499)
多頭蚴,也可稱之為腦棘球蚴病,其本事就是一種腦脊髓病,是有多頭帶絳蟲幼蟲,也就是腦多頭蚴所導致的,主要的患病畜禽就是牛和羊,當然人類也有患病的報道。隨著青海地區牦牛和藏羊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多頭蚴的感染情況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
當牦牛或者是藏羊感染了多頭蚴之后,在臨床的癥狀表現,就是精神會萎靡不振,對聲音刺激的反應明顯減弱,甚至是經常出現強迫性運動的現象,如果病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進一步惡化的話,食欲不僅僅會有所下降,甚至會完全廢絕,患病畜禽會臥地不起,最終導致死亡。
在2016年對青海部分地區的牦牛和藏羊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結果如下:
此次調查的地區主要就是青海地區的同仁、興海、久治、囊謙以及海晏、剛察、德令哈和湟源,一共就是九個縣市,調查的牦牛和藏羊的數量超過了240萬頭。
在被調查的這九個地區中,牦牛和藏羊在多頭蚴的感染情況還是有所差異的,其中最好的地區是囊謙地區,發病率將近14%,其次就是久治地區、海晏地區、興海地區、德令哈地區、同仁地區、稱多地區以及剛察地區和湟源地區,發病率分別是3%、1.84%、1.28%、0.93%、0.78%、0.77%、0.28%和0.12%。總體的發病率是1.98%。
通過調查發現,在被調查的九個縣市中,都有多頭蚴發病現象,只是在實際發病率方面有所差異。
在發病的年齡方面,主要還是幼齡牦牛和藏羊的發病率比較高,尤其是一到兩歲的時候,可以說是病發最為嚴重的階段,具體來說,如果我們把年齡階段劃分為一歲以下,一歲到兩歲、兩歲到三歲和成年的話,那么一歲以下牦牛的發病率是31.58%,一歲到兩歲牦牛的發病率是47.36%,兩歲到三歲牦牛的發病率是10.53%,成年牦牛的發病率也是10.53%;如果把藏羊的生長發育劃分為羔羊、成年羊的話,那么羔羊的發病率達到了64%,而成年藏羊的發病率是36%,這也就是說,多頭蚴的主要危害就在于給幼年家畜所導致的危害。
在發病的年份方面,近幾年以來,感染多頭蚴的畜禽呈現出日趨增加的趨勢,也就是發病率日趨提升,死亡率也有所提升。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在被調查的九個地區中,都發現了多頭蚴,只是在發病的程度方面有所差異,這樣就說明這種疫病在青海地區是普遍流行的,對于畜牧業經濟的影響也是極為嚴重的。
多頭蚴的危害主要在于對幼年家畜的危害,而且年齡越小,發病的概率就越高,病情也就越嚴重,所導致的危害也就越大,死亡率也就越高,其主要的原因可能就在于當家畜處于幼齡階段的時候,機體自身的抵抗力還是相對較弱的,因此感染概率大大增加,危害極為嚴重。
在發病的年份方面,之前多頭蚴的發病是比較平穩的,危害也是比較小的,但是近幾年以來,無論是發病率,還是死亡率,上升都是極為顯著的。
多頭帶絳蟲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孕卵節片和蟲卵往往都是伴隨著終末宿主的糞便排放到外界的,無論是牦牛,還是藏羊在吃草或者是喝水的時候,往往會發生吞食,最終導致多頭蚴。因此,在對這種疫病進行防治的時候,一定要首先將終末的宿主消滅,及時將寄生的發育鏈切斷,還有一點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對于畜禽的腦和脊髓,切忌亂扔,而是要進行深埋處理。
多頭蚴根據發病情況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急性和慢性的,急性感染的畜禽往往會在一個周之內就會因為急性腦膜炎導致死亡,或者是轉成了慢性型的;如果是慢性感染的話,患病羊的體重會逐漸減輕,而且消瘦、衰弱顯著,往往會因為病情數次發作或者是陷于惡病質的時候導致死亡。有一點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患病的畜禽由于有一系列特異性神經癥狀表現,因此確診還是相對容易的是,但是要注意與一些相關病癥的區別,尤其是羊鼻蠅蛆病等,這些病癥往往不會出現頭骨變薄等現象。
在多頭蚴的防治方面,可以在其發育充分之后,根據囊體坐在的部位進行手術切口,建議先用注射器把囊中的液體吸出,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縮小囊體,然后再將蟲體完整摘除,在藥物治療放慢,吡喹酮可以說是不錯的選擇,建議按照患病畜禽的實際體重酌情使用,連續使用五天,效果較為理想。
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對于青海地區牦牛和藏羊的多頭蚴發病情況有了進一步了解和認識,同時也意識到了這種疫病的嚴重危害,因此,一定要樹立先進的理念,切實做好日常的飼養和管理,盡快實現四眼骨干李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合理化,提升畜禽機體自身的抗病能力,減少發病的概率,保證牦牛和藏羊的正常生長發育,為實現畜禽養殖的預期經濟收益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
[1] 南金花.不同用藥法對藏羊多頭蚴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畜禽種業,2012,8(7):100-101.
[2] 陳景輝.一例羊腦多頭蚴病的診斷與防治[J].養殖技術顧問,2011,(7):183.
[3] 王敏.吡喹酮對綿羊多頭蚴病療效觀察[J].中國畜禽種業,2017,(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