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宣漢縣胡家鎮農業技術服務站,四川宣漢 636154)
目前關于豬瘟的了解,此病屬急性、接觸性、傳染性疾病。多數情況下,此病的流行高發,與病豬的直接接觸相關。同時,長期接觸一些污染物質,同樣是此病的高發的重要原因。
病原為豬瘟病毒,呈球形或六角形,直徑約38~44nm,是黃病毒科瘟病毒屬的一個成員,豬瘟病毒不同毒株間存在顯著抗原差異。豬瘟病毒野毒株毒力差異很大,分強毒株、中等毒力的溫和毒株和低毒力三種。病毒對不利因素作用的抵抗力弱,在干燥環境和一些消毒藥作用下易于死亡。
標準的豬瘟病一般潛伏在豬體內的時間是6d左右,生豬的體溫會明顯上升,多達40℃,同時,生豬耳朵的膚色會有變化,一般會呈現出紫紅色的斑塊。另外,在豬生病的時候,進食會很少,甚至于有的生豬不吃食。生豬養殖戶會發現病豬排出的糞便不僅惡臭,還呈現棕褐色。生豬感染豬瘟病的15d左右,就會出現昏迷、后肢麻痹的癥狀,隨后開始出現生豬的死亡現象。標準豬瘟病的死亡率比較高,有的甚至達到了百分之百。對死亡的豬進行解剖后,就會發現豬的咽喉和膀胱黏膜出現了明顯的血性變化,同時,豬的胃部也有許多的血點。另外,豬的腎部也有出血現象。可見,豬瘟病重要的表現就是豬出現明顯的血性變化。
非標準豬瘟病的種類主要有兩種,一是慢性豬瘟病,一種是繁殖障礙型豬瘟病。慢性豬瘟病的表現有:生豬的吃食量減少,還會出現咳嗽、腹瀉的狀況。一般持續的時間在20d左右,有的豬可以自己慢慢好起來,死亡率一般在5%左右。繁殖障礙型豬瘟病一般出現在母豬身上,患病的母豬受孕率低,產仔量下降。產出的仔還會出現畸形胎,同時,出生后的豬仔還會很快死亡。
豬瘟屬急性傳染性疾病,此病的傳播感染,多數經直接接觸感染或間接接觸污染物,經消化道、鼻腔黏膜、破損皮膚等傳播感染。此病四季可發,沒有明顯季節性。但是,近些年,多雨潮濕季節流行最嚴重。此病有患病感染的母豬,可直接經胎盤傳染胎兒,而造成胎兒高致死率。
分析這些年此病的高流行態勢,與基層對此病防疫意識差有著很大的關系。在豬瘟疫情防控方面,不少戶主更喜歡用豬瘟、豬肺疫、豬丹毒三聯苗,但是接種效果往往不如豬瘟單苗。個別戶主貪圖便宜,甚至用免費贈送的疫苗。個別疫苗在運輸、保護期間,疫苗質量得不到保障,同樣會影響免疫效果,而導致豬群保護率低。此外,選擇的接種疫苗,有沒有經過國家規定的正規批文,使用疫苗效果不佳。除疫苗的因素外,還有接種程序的不合理。比如:個別戶主接種用豬瘟單苗,而間隔1周后,又重復用豬瘟三聯合,兩種疫苗產生的抗體易發生中和作用,而降低抗體水平。此外,豬群管理不善,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比如:藍耳病、圓環病毒病、氣喘病等等,都有破壞豬體免疫系統的可能,降低豬體抗病體質,而增加感染豬瘟的概率。
考慮到豬瘟診治的難度,對此病的防治,不應該單單停留在后期治療,最重要的應該是注意豬場的衛生消毒管理。此外,豬瘟并非簡單的傳染所致,一些污染物的存在,同樣加重此病的易感性。為此,在此病的防控方面,這些工作務必到位:
接種防疫,盡量用單聯苗。個別戶主喜歡用“三聯苗”,片面地認為,一針防三針,經濟又省事。但是,“三聯苗”中吐溫等佐劑的影響,防控豬瘟的效果遠遠不如單苗。為此,接種一定用單面。對規模化養豬場,更建議用豬瘟兔化弱毒苗,防疫效果不錯。
規范接種程序,調查此病流行,針對性規范接種。注意接種不能太隨意,尤其母豬懷孕后期,禁止用弱毒疫苗。否則,易加重繁殖障礙型豬瘟的感染概率,造成胎盤感染,而加重母豬流產、死胎等現象。
臨床一些免疫抑制病的存在,比如;豬喘氣病、豬藍耳病等等,都是此病高發的間接誘因。為此,本著科學防病的理念,建議;仔豬7~10日齡,用豬氣喘病活苗,注射1次。母豬懷孕40日齡,用豬藍耳病疫苗,接種1次,用量每次4ml。20日齡后,加強注射1次。而后每間隔半年,接種1次。
做好豬瘟抗體檢測,評價接種后免疫效果。在規模化豬場,母豬接種后抗體水平持續不合格的,務必及時淘汰,降低繁殖性豬瘟病的感染概率。接種疫苗期間,做好防應激準備。有嘔吐癥狀,可用腎上腺素,每次0.5~1ml,效果更好些。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感染而誘發的高度接觸性傳染性疾病,此病典型癥狀:高熱稽留,便秘與腹瀉交替。而且,有著較高的致死率。近些年,此病的流行多集中在多雨潮濕季節。常規的傳播感染外,經過胎盤直接傳染給胎兒,成為目前此病高發的重要誘因。另一方面,此病高發與基層對此病防疫意識差脫不了關系。多年來,此病的臨床施治多數效果不佳。為此,單靠停留在后期治療措施的應用上,對養殖效益的提升往往是大打折扣的。最重要的應該是注意豬場的衛生消毒管理,同時,做好豬場豬瘟的防疫接種工作,以營造健康科學高效的養豬環境。
[1] 莉芳,阿娃.豬瘟疫苗在豬瘟防治上的應用技術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6,(4):269.
[2] 王夏莉.豬瘟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獸醫導刊,2017,(20):125.
[3] 李輝.豬瘟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7,(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