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南川區石墻鎮畜牧獸醫水產站,重慶 408407)
目前在我國,生豬養殖已經成了養殖行業乃至現代農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推動我國經濟向前發展。通過生豬養殖,能夠有效地帶動地方經濟,提高農民收入,但是在進行生豬養殖的過程中,如果管理不慎,防疫檢疫工作不到位,很容易出現生豬患病的情況,影響到養殖工作者的經濟利益和公共衛生安全,生豬呼吸綜合征就是常見生豬疾病的一種,它會導致生豬出現呼吸障礙,影響到生豬的健康安全。因此有必要對生豬呼吸綜合征進行初步的概述分析,提出相應的具體監測防治措施,方便日后生豬養殖工作的正常開展。
生豬呼吸綜合征并不是單指一種特定的疾病,它是多種不同原因下出現生豬呼吸疾病的總稱,主要癥狀表現為生豬打噴嚏,呼吸不暢,咳嗽等等,月齡在2~3個月的初生仔豬容易感染上這種疾病,發病率為10%,致死率為15%,在月齡較小的病豬中,致死率高達30%。生豬呼吸綜合征會對生豬的呼吸系統造成嚴重威脅,繼而影響到生豬的健康安全,嚴重者會導致生豬死亡,感染上這種疾病的生豬會出現生長效率下降,飼料轉化率降低、生豬質量下滑、防治藥物成本上升的問題,給生豬養殖者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導致生豬感染生豬呼吸綜合征的原因有很多,具體按照發病作用機制可以分為病原性因素和外界環境因素兩種,病原性因素又可以分為病毒病原體因素和細菌病原體因素兩種,常見的病毒病原體類型主要有豬流感病毒、豬藍耳病毒等,常見的細菌病原體類型主要有副豬嗜血桿菌、豬肺疫菌、豬鏈球菌等,不管是病毒還是細菌,任何一種病原體都能單獨導致生豬感染生豬呼吸綜合征,當多種病原體共同作用時,會導致混合感染的發生,造成生豬免疫能力的嚴重下降,給病情的控制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
除了病原性因素外,外部環境因素也會導致生豬感染生豬呼吸綜合征,常見的外部環境因素有:豬舍內部溫度差、豬舍內部氣體組成成分、飼料抗生素含量、飼料的有害霉菌數量等,這些因素都會嚴重影響到生豬的呼吸健康,導致生豬呼吸綜合征的出現,生豬感染了生豬呼吸綜合征,通過空氣途徑進行有害病菌的傳播,容易造成大面積的感染傳播。
在進行生豬呼吸綜合征的監測防治工作時,藥物防治手段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環節之一,生豬養殖人員應當定期安排生豬進行疫苗接種,在發現染病生豬后進行藥物治療。由于生豬呼吸綜合征產生了原因不同,在進行疾病的防治時,應當深入分析發病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才能實現有效防治,例如面對豬偽狂犬病毒,養殖工作人員應當在商品豬斷奶時進行多次注射疫苗,直到生豬可以出欄為止,對于種用仔豬,應當在仔豬斷奶后單月或者雙月進行一次疫苗的注射,經過4~6周后在進行免疫加強,每半年進行一次疫苗注射,在進行種豬生產前的一個月可以進行一次加強注射,面對豬圓環病毒免疫工作,養殖人員應當對出生時間在2~3周的仔豬進行首次疫苗注射,當雙月齡是進行免疫加強注射,母豬則應當每隔半年進行一次免疫注射。
如果是由于豬肺疫病毒引發的生豬呼吸綜合征,養殖工作人員應當對21~28日齡的仔豬進行首次免疫注射,注射完的仔豬在雙月齡時接受免疫加強注射,種豬則應當每隔半年進行一次疫苗注射,當發現生豬處于豬肺疫病初期發病階段時,可以通過接受青霉素和鏈霉菌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治療,可以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當發現發病原因是支原體肺炎病毒時,可以選擇二氟沙星、卡那霉素、支原凈和土霉素等藥物進行治療。
在進行生豬養殖時,應當堅持封閉式養殖管理模式,確保養殖過程中使用的飼料能夠提高充分的營養成分,進而實現生豬自身免疫能力的有效提高,避免由于營養缺乏導致的免疫力下降,造成生豬患病。養殖工作人員應當注意豬舍的進出管理工作,避免外來人員和機械直接進入到豬舍中,造成外界病菌的感染傳播,其次在進行仔豬的購買時,應當詳細核實相應的檢疫證明,保證仔豬購買渠道正規安全,對于新購買的仔豬,應當進行隔離觀察,時間可以設置為一周,確認仔豬沒有健康方面的問題后才能入舍,同時養殖工作人員應當定期進行豬舍環境的消毒清潔工作,及時更換消毒藥物,避免出現有害病菌耐藥性增強,影響到消毒效果。養殖工作人員應當做好養殖過程中的污物無害化處理工作,及時對病死豬進行處理,最大程度上減少有害病菌擴散的概率。
隨著生豬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生豬養殖規模日漸擴大,疾病防治工作也隨之越來越重要,只有通過對外界環境進行控制,采取有效可行的防疫措施,使用藥物治療方式進行病豬的質量,做好綜合防治工作,才能保證生豬的健康生長,避免生豬呼吸綜合征的發生。
[1] 楊永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和豬圓環病毒病混染的診療[J].中國畜禽種業,2013,9(2):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