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墾畜牧工程研究院,廣東廣州 510000)
中國悠久的養豬歷史和飲食文化造就了對豬肉的偏好,我國生豬養殖量和消費量都占據世界第一的位置,截至2016年底,我國生豬存欄量為51200萬頭,出欄量達到68502萬頭。規模化養豬能顯著提高勞動效益,便于統一管理和疾病控制,因此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未來生豬養殖將進入微利時代,而規?;B殖剛好能順應這一發展趨勢。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國內規?;B豬場的比例高升達到70%以上,而且,這一比例數據隨養豬利好條件的刺激有不斷攀升的趨勢[1]。
規?;B豬由于養殖密度大,畜舍溫暖潮濕,為某些疾病,特別是寄生蟲病的發生和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技纳x病的豬只一般消瘦,生長速度和飼料報酬降低,這種慢性消耗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豬場的經濟效益。美國統計資料表明,10年中寄生蟲病對養豬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可達其產值的8%左右。因此寄生蟲病的控制與凈化,對規?;B豬場提高其經濟效益意義重大。
規?;i場豬只多采用封閉式或半封閉式養殖,飼料由飼料廠統一生產和調配,豬幾乎沒有和外界接觸的機會,一些生物源性寄生蟲由于缺乏中間宿主環節,使其生活史中斷,無法在豬群中傳播。而一些生活史簡單、繁殖力高且對環境抵抗能力強的寄生蟲仍能存活,他們是豬場疾病防控中的重點。有調查結果表明,危害規模化養豬場的主要寄生蟲為豬疥螨、豬蛔蟲、毛首線蟲、隱孢子蟲、球蟲、結腸小袋纖毛蟲等。
豬疥螨病是規模化豬場最重要的寄生蟲病,是豬疥螨寄生在豬的皮膚中,由蟲體挖鑿的隧道內而引起的一種以皮膚病變為主的寄生蟲病,也稱疥癬或疥瘡。本病以皮炎和奇癢為特征,各個階段的豬都能感染,患豬經常在墻角、柱欄等處摩擦或搔癢,當發現一大群豬有搔癢現象時,常是疥螨感染的征兆。母豬是疥螨在豬群中的主要宿主,疥螨通過感染豬與其他豬只的物理接觸進行傳播。母豬和公豬在感染疥螨后的典型病變是耳郭內側面的皮膚發生明顯的角質化。少數成年豬也可感染,感染后可見身體皮膚角質化。該病最重要的影響是降低了豬的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率。Smets等研究發現,哺乳母豬在根除疥螨后,飼料消耗量減少了5%。
疥螨是坦桑尼亞豬場非常常見的外寄生蟲。徐鵬等人對遼寧省豬寄生蟲流行區系調查發現疥螨病在全省范圍內流行,感染率達到44.7%。趙穎等人對遼寧阜新地區的調查也發現,豬疥螨感染的陽性率達到48.7%。疥螨病的早期診斷比較困難,Van der H等人用ELISA的方法對豬進行檢測發現,在感染后6周,檢出率僅為5%,在感染后16周,檢出率可達74.2%。這顯示出宿主免疫反應產生慢或者抗體滴度太低,在檢測靈敏度以下,如此限制了疥螨病的早期診斷。豬耳朵的結痂刮取物比其他部分的皮膚刮取物更易檢測到蟲體。
豬蛔蟲屬于蛔科(Ascaridae),體型較大,幼蟲在肝臟中移行,可損傷肝臟,形成白色點狀的乳斑肝,移行至肺臟,往往造成蛔蟲性肺炎。豬蛔蟲生活史簡單,繁殖力極強,每條雌蟲一生可產卵3000萬個,蟲卵卵殼較厚,呈柱狀卵圓形?;紫x為直接生活史,蟲卵經糞便排除后發育,感染性幼蟲停留在卵殼內,直到蟲卵被豬攝入,這讓幼蟲抵御了許多致命性環境因素的影響。由于雌蟲產卵率驚人,標準的漂浮法很容易就能檢測出蟲卵。MEENSEL J V等人分析豬場戰略性驅蟲后的經濟效益和營養效益發現,根據豬周期價格波動每頭豬平均每年的毛利率能增加3~12歐元,在營養平衡方面,VLAMINCK J等人利用間接ELISA,用豬蛔蟲血紅蛋白作抗原檢測弗蘭德101個規?;i場蛔蟲感染情況,結果顯示38.6%的豬場血清檢測為陽性,其中19.8%的豬場中80%~100%的送檢血樣檢測結果為陽性。DüSSELDORF S等人分別對比利時和德國東南部巴伐利亞州的20個豬場檢測發現血清中蛔蟲的陽性率分別為61%和79%。徐鵬等人對遼寧省豬寄生蟲流行區系調查發現蛔蟲病在全省范圍內流行,感染率達到43.7%。李鳳梅等人對2015~2016年廣西南寧的豬寄生蟲進行檢測發現豬蛔蟲感染率為30%。
隱孢子蟲感染在動物和人中廣泛存在。這些寄生于脊椎動物的專性細胞內寄生原蟲有的宿主特異性很強,有的種寄生于多種宿主。在豬中,最常見的隱孢子蟲是豬隱孢子蟲,其次是豬基因2型隱孢子蟲,偶爾也會感染小球隱孢子蟲,這是一種被人熟知的人畜共患病原。
宿主與糞便直接接觸或攝食被含有卵囊的糞便污染的食物或水時會被感染。一般而言,隱孢子蟲的潛隱期為2~9 d,排卵囊的時間為9~15 d。目前觀察結果表明,該病原多感染1~6月齡的仔豬,只有少數病例發生在1月齡以下的仔豬或成年豬。由于產生的卵囊數量多,感染性卵囊存活時間長,且對多種消毒劑有很強的抵抗力,因此很難通過環境消毒的方法來控制豬隱孢子蟲病。加熱、干燥和陽光直射是最為有效的防治措施。巴姆霉素曾經是治療人和動物隱孢子蟲病的一線藥物,但其療效不確定。
謝小凡等人對重慶地區調查發現,所有采樣豬場均有豬隱孢子蟲感染,其平均感染率為16.93%,陽性率最高的豬場為43.48%;仔豬感染率為12.52%,后備豬為22.26%,種豬為17.72%。對北京地區調查發現,隱孢子蟲陽性率為47.9%,其中2月齡以下仔豬的陽性率為59.5%,2月齡以上的陽性率為35.3%。對上海地區2006年至2009年隱孢子蟲病流行情況調查發現,所有采樣的農場都檢測到隱孢子蟲,檢測的卵囊陽性率平均為34.4%。感染主要發生在冬季和春季,夏季的感染率最低夏季。SCHUBNELL F等人對瑞士地區豬寄生蟲調查發現,哺乳仔豬、斷奶仔豬和育肥豬中隱孢子蟲感染率分別為10.3%,15.0%和19.2%。
豬毛首線蟲病是由毛尾科(Trichuridae)毛尾屬(Trichuris)的豬毛首線蟲(Trichurissuis)寄生于豬的大腸(主要是盲腸)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線蟲病,主要危害幼畜,特別是仔豬[2]。感染嚴重時,可引起仔豬大批死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豬毛首線蟲病呈世界性分布,多流行于熱帶、亞熱帶及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
毛首線蟲前部呈毛發狀,故稱毛首線蟲。蟲體前部細長,后部粗短,呈鞭狀,故又稱為鞭蟲。1.5月齡豬糞便中即可查到蟲卵;4月齡左右豬只,糞便蟲卵計數和蟲卵感染率最高,以后逐漸降低;14 月齡后的成年豬極少發生感染,由于鞭蟲卵殼厚,抵抗力強,故感染性蟲卵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2]。鞭蟲蟲卵呈腰鼓形,兩端有塞,為最重的蟲卵,一條雌蟲一天產卵5000個,當EPG〉1000,體內成蟲30條以上時方可認為是鞭蟲病。
徐鵬等人對遼寧省豬寄生蟲流行區系調查發現毛首線蟲病在全省范圍內流行,感染率達到28.7%。王權等人調查發現甘肅威武市豬的毛首線蟲感染率為7%。李培英等人報道安徽地區豬毛首線蟲卵感染率為1.72%。ROESEL K對非洲東部的養殖場調查發現豬鞭蟲的感染率為3.4%。
豬球蟲病是由豬等孢球蟲和某些艾美耳屬球蟲寄生于哺乳期及新近斷奶仔豬小腸上皮細胞引起的,以腹瀉為主要臨床癥狀的原蟲病。成年豬群多呈帶蟲現象,一般無臨床癥狀,而成為本病的傳染源,如母豬帶蟲易引起同窩仔豬患病。環境中孢子化的卵囊被豬經口攝入,進入腸道細胞后進行無性和有性繁殖,糞便中最早出現卵囊是在感染后第5天。其在豬體內的種類,生活史,致病作用,防治等,目前研究不多。
球蟲在湖北的某些豬場檢出率很高,達58%。張文潔等人對全國17個省份中豬場的糞便樣品進行檢測,發現球蟲的平均感染率為16.7%。在所有檢出樣品中,63.9%感染等孢球蟲、46.9%感染蒂氏艾美耳球蟲、19.2%感染光滑艾美耳球蟲、20.8%感染豬艾美耳球蟲、13.9%感染極細艾美耳球蟲、4.6%感染粗糙艾美耳球蟲,55.4%的仔豬都是混合感染多種球蟲。仇書興等人報道河南規?;i場球蟲的平均感染率達到41.73%,且不同生長階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歐洲國家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 83%~100%的豬場有豬等孢球蟲感染。
結腸小袋纖毛蟲是一種既感染人又感染豬的寄生原蟲,它通過宿主糞便排出包囊而進行傳播,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在某些地方呈暴發性流行。有許多研究認為,豬的結腸小袋纖毛蟲感染是人結腸小袋纖毛蟲病的主要感染來源。
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調查顯示,結腸小袋纖毛蟲的感染率隨著豬日齡的增加而增長。翁亞彪等人通過檢測發現廣東地區豬場不同生長階段豬結腸小袋纖毛蟲的感染情況均嚴重,選取的豬場陽性率為100%,各場感染率從14.2%~72.2%不等,平均感染率為39.4%,且感染在廣東省內不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仇書興等人報道河南規?;i場結腸小袋纖毛蟲的平均感染率為9.48%,在豬群的各個生長階段均有感染,育肥豬和種豬感染較為嚴重,而哺乳仔豬和保育豬感染率較低,且隨著年齡增大感染率有升高的趨勢。劉偉等人調查發現湖南省規?;i場小袋纖毛蟲的感染率為21.4%。SCHUBNELL F等人對瑞士地區豬寄生蟲調查發現,最常見的寄生蟲是結腸小袋纖毛蟲,它在哺乳仔豬、斷奶仔豬和育肥豬中感染率分別為5.1%,36.7%和50.0%。
要根據當地氣候及寄生蟲病流行特點,同時結合市場上驅蟲藥物的特性,制定出適合于本場的驅蟲程序。國外新獸藥研發的重點之一仍然是抗寄生蟲藥物的開發[3]。化學藥物驅殺是目前寄生蟲病防治的主要手段。
驅蟲藥物的選取應考慮到如下幾點:高效、低毒、廣譜、使用方便、價格實惠。沒有一種藥物對所有的寄生蟲都有效,目前國內豬驅蟲使用最廣泛的藥物有阿維菌素、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敵百蟲等等。其中敵百蟲可用于驅殺疥螨、蛔蟲等體內外寄生蟲,價格比較便宜。丙硫苯咪唑對線蟲的成蟲、幼蟲,吸蟲,絳蟲都有驅殺作用,但對懷孕母畜(牛、羊、豬等)使用該藥驅蟲時要特別慎重,可能會引起流產。阿維菌素族對吸蟲、絳蟲無驅殺作用,對豬的線蟲,以及對蜱、虱、蚤、疥螨等體內外寄生蟲都有廣譜的驅殺作用,但價格較高。比較適合規?;B殖的給藥方法是在飼料中添加,速度快且對豬的應激小。若長期單一使用某種驅蟲藥,后期會導致驅蟲效果不好,使蟲體對該藥產生耐藥性。實際生產中可通過減少用藥次數、合理用藥和穿插用藥來預防耐藥性的產生。
規?;i場驅蟲程序的制定應當依據糞便的定期抽查結果和其他臨床癥狀決定。如當蛔蟲的EPG〉 2000,還有疥螨病的瘙癢指數、皮炎指數等都可以作為參考依據。同時驅蟲時間和驅蟲方法要合適,在蟲體成熟前還未排卵時驅蟲,效果較好。懷孕母豬可在產前2周進行驅蟲,一般情況下,可在母豬飼料中同時使用安全性能較高的驅蟲藥物和抗生素進行驅蟲和疾病預防,以減少對仔豬的感染[4]。在寄生蟲病的防控中需要注意和利用寄生蟲有“帶蟲免疫”和“自愈”等特性。
不要將藥物治療作為唯一的控制手段,可采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并結合實踐,如衛生、遺傳選擇和營養來預防感染。豬的體況好壞,直接關系到寄生蟲的發病率。豬體況好,對抗不良環境和疾病的能力增加,更不易發病。因此必須保證豬日常飼料能量的供給,均衡營養,同時搞好畜舍和周圍場所的環境衛生及消毒,這是控制寄生蟲感染的重要環節。很多寄生蟲都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因此豬舍應及時清掃糞便,進行堆肥處理或沼氣發酵,殺滅蟲卵。
在現代養豬業中,用疫苗來抵抗各種疾病是豬健康養殖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豬寄生蟲的單一疫苗可商購。與病毒和細菌病相比,抗寄生蟲疫苗普遍缺乏:目前只有兩種抗線蟲疫苗,一種抗蜱蟲疫苗和一些抗原蟲疫苗可用于家畜。當然這與多方面的因素有關,如很多宿主對抗寄生蟲的免疫力發展慢或產生的抗體水平低,這對飼養期短的經濟動物來說免疫的價值不大。很多寄生蟲存在多宿主,抗寄生蟲疫苗的研發過于昂貴,同時在集約化的養豬場(或家禽場)化學藥物防治更便宜、更容易申請,因此市場更廣闊。
然而,發展針對寄生蟲的疫苗仍然是醫學和獸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無抗養殖是未來的趨勢。世衛組織現呼吁停止例行使用抗生素來促進健康動物生長和預防疾病,以緩解因濫用和誤用抗生素而日益嚴重的耐藥性威脅。不斷出現的新工具和新技術將會給疫苗的研發帶來新機遇,這將使得研發出有效且經濟的寄生蟲疫苗成為可能。
[1] 王宇寧.我國生豬養殖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4):24.
[2] 陳會良,宋學成.豬毛首線蟲病的研究進展[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5):57-59.
[3] 馮忠武.獸藥行業發展趨勢與未來展望[J].獸醫導刊,2011,(10):12-15.
[4] 丁葉青,劉衛國.規模豬場寄生蟲病防治簡析[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