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三川鎮畜牧獸醫站,四川蒼溪 628412)
豬丹毒是一種常見的豬類急性敗血傳染病,這種疾病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一般情況下,豬丹毒桿菌的傳播主要是通過消化道、破損皮膚等途徑實現的。其臨床癥狀可以分為三種:急性、亞急性以及慢性,這種疾病會導致生豬出現急性敗血、高熱、關節炎、亞急性疹塊、心內膜炎等癥狀,該病的多發期為夏秋之交的濕熱季節,呈現地方流行趨勢,在秋冬時分,這種疾病呈現散發的態勢。理論上來說,任何年齡的生豬都有感染這種疾病的可能,但在日常實際中,5月齡的仔豬感染的概率最大,這種疾病可能經過破損的皮膚傳染到人體上,主要發生在手部,影響人體健康安全。
豬丹毒發病病原是豬丹毒桿菌,這種病菌在顯微鏡下呈現為一種外形平直的纖維桿菌,沒有芽孢,革蘭氏染色檢測為陽性,具有蠟樣覆蓋物,對外界環境的抵抗能力較輕,在陰暗區域生存時間可達1個月以上,在陽光直射的情況下能存活10~12d,在干燥的室溫環境下能夠生存數月,這種病菌對于溫度的抵抗能力較弱,使用沸水煮沸的方式能夠很快達到殺菌的效果,同時這種病菌的抗藥能力不強,一般情況下,使用消毒藥物可以有效地實現豬丹毒桿菌的消毒工作。
通常情況下豬丹毒潛伏期為3~5d,最短的潛伏時間為24h,最長的潛伏時間可以達到一周,其臨床癥狀可以分為三種,即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在進行觸診時會出現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疹塊。
急性型豬丹毒,也可以稱為敗血型豬丹毒,這種類型的豬丹毒常見于疫情流行初期,多表現為突然發病,個別生豬可能在不表現出癥狀的情況下就突然死亡,在大多數情況下,患病生豬體溫可能高達42℃以上,出現精神不振、食欲廢絕、怕冷、嘔吐、不愿行動的癥狀,初期病豬會出現便秘,后期腹瀉,排泄出的糞便中有時帶血,病豬眼瞼水腫,出現眼結膜充血的癥狀,在發病1~2d后,病豬的皮膚會出現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紅色疹塊,出現區域集中在胸部、腹部腋下、股內等皮膚厚度較薄的部位,部分病豬可能在頸部或者耳部出現相應的癥狀,疹塊顏色在初期為淡紅色,經過病變會轉化為暗紫色,壓迫會出現褪色情況,有時疹塊中有水泡形成,內含漿液,可化為痂塊,這時的病豬會出現可視黏膜發干、站立不穩、呼吸困難的癥狀,如果不進行及時的救治,病豬死亡率可達80%以上。
亞急性型豬丹毒也可以稱為疹塊型豬丹毒,這種類型的豬丹毒癥狀較輕,在病豬身上表現為皮膚出現疹塊,體溫升高但不會超過42℃,生豬發病后,1-2天內會在背部、胸部、頸部和四肢等部位出現方形、菱形等不同規格的疹塊,疹塊表面凸出皮膚,在初期疹塊充血出現紅色,指壓可以出現褪色,在病情后期疹塊呈現出瘀血狀況,呈現紫黑色,伴隨著疹塊出現,病豬會出現體溫下降的狀況,病情得到減輕,并在數天內疹塊出現消退結痂的情況,病程時間為1~2周,病豬死亡率較低。
慢性型豬丹毒又可以稱之為心內膜炎型豬丹毒,這種類型的疾病很少單獨發生,往往是由急性豬丹毒和亞急性豬丹毒轉化而來,當病豬感染這種疾病時,會出現可視黏膜發干、心跳加快、呼吸困難等癥狀,有時可以聽見心內膜產生的雜音,病豬腹下及四肢會出現浮腫,間或出現后肢麻痹癥狀,出現關節炎癥狀的病豬,病變的關節會出現浮腫、僵硬、疼痛的狀況,病豬步態變形,出現跛行、不能站立的情況。患上這種疾病的病豬體溫正常,食欲時好時壞,生長速度延緩,發育不良,出現貧血、腹瀉等狀況,嚴重者將在2~4周內死亡。
在進行豬丹毒的診斷時,可以通過流行病學、病例剖檢、癥狀變化等進行初步的診斷,為了進一步取得可靠準確的診斷結果,可以采用細菌檢測的方式和血清學反應檢測方式對病因標本進行檢測。細菌檢測指的是收集病豬血液、滲出物、關節液等進行革蘭氏染色檢測,鏡檢,再與流行情況、剖檢變化和臨床癥狀進行結合,得出相應的診斷結果。血清學診斷方式指的是通過細菌血清中滴加抗原的方式,依據細菌情況進行陽性陰性的診斷,一旦呈現陽性,說明病豬感染的是豬丹毒。
在平時的生豬養殖過程中,應當加強對生豬的管理力度,定期進行防疫檢疫工作,對于外來豬只應當經過隔離觀察處理才能進行培育,堅持自繁自養,定期進行環境消毒,創造良好的豬舍環境,保證飼料干凈清潔,富含生豬所需的營養物質,并在飼養時添加適當的添加劑,提高生豬的免疫能力,同時做好生豬排泄物的清理工作,一旦發現病豬應當及時進行隔離處理,發現病死豬應當進行無害化處理,杜絕病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隨著我國生豬養殖事業的不斷發展,生豬疾病防治工作成了生豬養殖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通過加強管理,定期消毒,對外來人員機械和引進豬只進行消毒隔離,處理好生豬排泄問題等措施,能夠有效地減少豬丹毒發生的概率,從而保證生豬養殖事業的正常開展,實現生豬養殖行業的可持續化發展。
[1] 嚴毅,張泉.淺談豬丹毒病的癥狀及防治措施[J].畜禽業,2014,12(7):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