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如
(150000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梅因的經典代表作,就是《古代法》,對于這部著作,得到廣泛好評,在學術界很被認可,甚至說其跟18世紀的經典法學代表作一樣,這部著作就是《論法的精神》,梅因的這部作品,對法學影響深遠,推動了當時人們的思想,以及當時社會的法學進步,并為人們的思想,提供了前進的方向,這二部著作,都是在法學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在19世紀出現的《古代法》,對于英國現代歷史法律的誕生,它是標志性的作用。
《古代法》這本書中,一共分為六個章節,總論位于本書的前五章,首先闡述了羅馬以及古印度的法律制度,并且跟英國的都相互對比,把靜止社會,以及進步社會的概念,進行了區分界定,并提出觀點,想要實現現代的法律制度,必須要進步社會,靜止社會少了發展的動力,也不具備發展的條件,即使法律完備,也不適宜;本書的第二章,介紹了古代法的起源,它的發展階段是判決,之后是習慣,再之后形成習慣法,最后一階段就是成文法,在這幾個階段中,都有可以代表其特征的實例,第三部分講的是習慣法是真正的法律,習慣階段,就是“達克”,判決階段就是“地美士第”,在習慣法轉化成成文法中,有一個典型的范例,就是來自于羅馬的一部法曲,即“十二表法”;第四部分就是講在古代的成文法中,它不斷的在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法律的技術得以發展,生成了借助法律擬制的技術,并且生成了完備的立法,并且讓法律得到進化,第五部分,講述了社會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可以通過公式來表達,這個公式就是從身份到契約。
第六部分是整個著作的分論部分,研究了早期的法律制度,對于早期史在研究,能更深的闡述法律的進化。
《古代法》這部法學作品中,具有批判意識,而且很強烈,并且還具有創新意識,作品中的批判是基于歷史跟事實,對于當時時代中,法學不尊重事實,以及排斥歷史的行為進行了批判,并且對于功利主義,以及自然法學的分析中,有推理的錯誤,以及觀點上的錯誤,對于法學界長期的模糊認識,給澄清了。
在《古代法》中,作者用了大量的人類典籍史料,從這部分入手,用了分析比較法,并且以事實為依據,結合了經驗,加以客觀的解釋,這對于當時的法學社會起到了示范意義,也展現了理性與經驗相結合,相互統一的傾向。
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就是法律,它體現了一個發展過程,也是歷史的產物,并且把前學者邊沁天賦符文的學說否定了,法是理性的產物,并且是惟理性的法觀念。
在歐洲大陸全盛的時期,羅馬法對英國也出現過同樣的情況,也對其進行了影響,羅馬法體系在英格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眾多魄力,包括教會都傾向于此,他們認為對于羅馬法的精神,應該有法典對其徹底貫徹,但因為英國的法制,非常體系化,而且其有先例,這些普通法在英國文化貫徹很深,所以對于羅馬法有抗體,對于這種現象,梅因認為,如果英國對于當前的普通法,沒有那么早認可并貫徹,羅馬法會很快被英國國民認可,成為其的基本法,但這二部法是有相同之處的,對于相同之處,作者對其進行了細致的對比,并根據這些對比,指出二部法曲是有同源性的,歐洲的羅馬法,就相當于英國的普通法。
在梅因的這部《古代法》中,涉及了法學、經濟學等多個領域,并且跨越了各個學科,基于法學方法論,對其進行概括,主要分為四方面。
第一方面,各國法律的演變,作者都對其進行了分析,東方以及西方的法律的順序都是“判決——習慣——習慣法——成文法”,依照這種發展順序,最伊始,在父權跟國王判決的形式出現,對于特定的案件,沒有形成一般的判決,還是借神的旨意,這是法的萌芽;隨著社會的進化,國王的絕對權威發生了變化,這種權利慢慢喪失,取而代之的是貴族集團,而且不需要借用其它手段,他們已經擁有了權威。他們之前一直用以前的習慣,來解決紛爭,這種習慣衍變成了習慣法,也讓人們步入了習慣法時代,繼續發展的過程中,文字出現了,人們也開始有了主權意識,對于貴族擁有的權威,人們開始不認同,這種不滿,促成了法典的形成,迎來了它的時代,社會靜止這種模式停止,社會開始趨向于進步社會。
第二方面,通過三種手段,可以讓社會法發展,第一點就是要擬制法律,其二是衡平方法,比如古羅馬法出現的不足,用裁判官來補,英國的法典也存在著不足,用衡平法來補。
第三方面,通過對其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之后得到了結論,社會的運動都是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這個公式,很多學者跟社會學家都對其產生了質疑,但是不管什么責難,從法學的角度來講,它都是講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
第四方面,在本書中,還通過歷史事實來證實了作者觀點,運用了歷史方法論的研究方式。
在梅因看來,與歷史法相對應的就是自然法學,它們相互不兼容。所以,對于此,作者不遺余力的去進行批判,尤其是對于自然法學。在本書中,作者還介紹到羅馬法中的理論,即現代的自然法,并不止是這樣,它還是一種信條,在理論信仰中。這樣的信條,對于當時的社會上的惡習,以及智力上的,都被其刺激了,比如說對經驗,表現出的不認同與不耐煩等。這些哲學,被不長于觀察,以及不愿意思考的人掌握,它的發展趨勢也就比例地成為明顯的無政府狀態”。本書還對自然法學進行了概括,對于英國在此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學者,作者指出了它們的學說特征,它就是非歷史的,以及無法證實的假設,并且這二位學者對于人們在原始的狀態,以及社會狀態是有巨大差距的,對于此,作者對其大加批判,梅因講到,如果法律的現象,跟這幾位學者說的一樣,那就是說人們要躲避自己的工作責任,要不然就會有失望,會對自己的系統化工作放棄,這種人們的逃避行為成了調和事物的方法。梅因對英國的法學學者的觀點不認同,它認為這些法學的批判,不是建立在歷史性上。在作者眼里,法學中對歷史的考慮讓其有一種理解錯誤,把西歐的君主國家當作典型,它們認為法律制度都是其典型。通過這些批判,也表達了梅因的立場,對于歷史法學,反向的表達了其觀點。
在對歷史法學的研究,具體的方式中,作者強調了歷史材料的重要性。對于古代的法制史的研究中,作者還對歷史材料重要性進行強調,英國的法學家,對于法學理論不太接受,這是損害了對于法律的研究,同時,也是損害了對歷史的研究,所以英國法制社會中,當前最需要的就是對于新材料的審查,以及對于陳舊資料的再查,在這些基礎之上,對法律的起源跟發展進行說明。在本書中,作者也把荷馬文學作品加入了史料的列表里,這也可以為其提供新材料。
其次,在作者對于研究歷史學重要性中認為,它是有特殊地位的,對早期法律史的問題,作者在進化論的預設之下,發展出了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即比較法律史。對于作者來說,早期的社會的一些現象,當前看,是并不能全部理解的,它有一些奇怪,這類,因為它們的異樣讓人認為奇怪,而不是數量跟復雜,作者還認為,人們如果用當前的視角去看這些早期存在的現象,肯定會認為很驚奇;但當驚奇被克服時,一切就很簡單了。因為研究素材的不好收集,所以研究早期的社會跟法律,必須要用比較法律史的方法,在1871年的《東西方的村社共同體》中,梅因寫到,如果要讓英國的法學昌盛,那不止需要單一知識,印度與羅馬的知識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們的習慣,才有了今天的法律思想。在這本書中,對各個分支,尤其是不同國家的人的法律制度進行了比較研究。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波洛克認為,梅因的工作“無異于創造了法律博物學”。
再次,如果要解決單線的進化論,以及現實中東西方的差異,還有靜止與進步社會的區分。在這本書中,作者還介紹到,世界上大部分的法律制度,都沒逐漸在改良。世界有物質文明,但不是文明發展法律,而是法律限制著文明。文明發展法律的即為進步社會,而當法律限制著文明時,則是靜止社會。在梅因開來,這一進步的社會從羅馬人那里才得以從靜止社會中區分開來。梅因認為,從羅馬法律學的開始到它的結束,羅馬法是逐步地改變得更好,或向著修改者所認為更好的方向發展,而且改進是在各個時期中不斷地進行著的,而在這些時期中,所有其余的人類的思想和行動,在實質上都已經放慢了腳步,并且不止一次地陷于完全停滯不前的狀態。
最后,在社會的發展中,離不開法律的發展,歷史法學也脫離不開外在的法律史研究。在《古代法》一書中,對于法學史的理論,大部分素材都是社會文明及觀念中梳理出來的,通過這種研究,試圖尋找它們之間的關聯。
誠然,梅因的方法論也不是絕對完美無瑕的,后世學者也在不斷以同樣的批判眼光對其進行審視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