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馳
(510000 廣東普羅米修(廣州)律師事務所 廣東 廣州)
法學的核心范疇對于法學研究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命題,所謂核心范疇,主要是指在環境法學理論體系中其地位最重要,能夠直接反映出環境法學的本質的基本概念。其具有普遍性、高度概括性以及結構穩定性等特點。環境法學的核心范疇直接影響到了環境法學敘事的邏輯起點,是環境法學自身價值目標及精神內核的實現,同時也是完成作為現代法學“建構”任務的關鍵。另外,環境法學核心范疇的確立在一定程度上指導了環境法制度構建,從而使人們的行為得到有效的規制。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通過張文顯教授等人的倡導,以權利義務為法學核心范疇的思想得以初步在我國法學界確立。但是,國內外很多其他學者圍繞此核心范疇理論所展開的爭辯從未間斷。九十年代后期童志偉教授在對權利義務法學、權利本位范式進行分析批判的基礎上,站在經驗和事實的角度解釋了權利和權力才是法律世界最重要、最常見以及最基本的法學現象,權利與權力的統一體應當成為法理學的核心范疇和獨立分析單元。童志偉教授的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對“權利本位說”進行了批判。例如它對法的制定和實施不會產生大范圍的影響,對權利進行了忽視和誤解,從而脫離了法律生活的實際,違背了正常的法律秩序。因此,應當站在權利和權力統一體的角度,以法權為中心來解釋法現象。
“法權”這個詞是早在中國古代就有的歷史術語。馬克思的論述對法權關系進行了解釋,法權關系是指由國家保護著并通過法律手段來對社會進行調整的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關系。這種關系和要求基于法律而產生,其內容主要由人們在社會生產和其他活動中應當遵守的權利和義務組成。社會注意法權關系和資本主義法權關系有很大的不同,童志偉教授將權利和權力的統一體命名為“法權”,這就是法權名字的誕生。
法權中心學說有童志偉教授以法權為中心對法現象體系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概括而得出的理論學說,該理論學說在法學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有贊成者也有批評者。贊成者認為法中心學說具有很強的批判性和建構性,對于我國法學研究方法論來說具有創新性意義。法權中心學說將權利和權力定位最基本的法現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司法背景的權利義務傳統法理學與部門法學之間的內在邏輯矛盾,可以成功的將法理學、司法部門、公法部門的基本范疇進行融合,滿足了司法和公法的發展需要。法權理論和法權主義將成為我國法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要法學流派以及法律問題分析的重要思路和方法。而批評者認為以法權作為法學的核心范疇不具有科學性,批判者認為權利具有內容豐富、高度抽象性、高度立體化的特點,權力是從這些特點中衍生出來的次生概念。從法律的內容分析,通常來說在司法領域對權利義務的規定有較多的體現,國家法領域側重于主題的職權和職責的規定的體現。而在行政法和經濟法中對權利義務的規定、主題的職權和職責的規定都有體現。
總而言之,法權中心理論能不能成為法學核心范疇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論題,需要相關專家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但是,法權中心理論在這個公私屬性兼備的領域中的確能夠起到指導性作用,為其提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環境法的法權結構主要是將不同的權利及權力類型,根據一定的邏輯建立起來的體系架構,其具有緊密的邏輯關系且內部協調統一。體系化架構是指為了一個目標的實現,根據相應的原則將相關的零散知識、理論、制度等進行邏輯關系上的規整和組織。體系化研究注重整體的和諧性和協調性,借助體系化的理論概念和方法可以對已有知識、理論、制度等進行歸納整理,使之系統化和整體化,形成和諧統一的知識體系、理論體系、制度體系。在實現體系化的過程中可以使自身的視野得到擴展,通過邏輯整合及科學歸納避免重復和補足缺陷。環境法的法權結構基于整體主義視角,對環境法所要保障和規范的各種權利進行分類整理,使各類雜亂無章和互不隸屬的環境權利及環境權力相互聯系而成為一個有機統一體。下面將從法益分析的角度對環境法的法權結構進行分析。
從法益理論的角度來看,任何類型的權力實際上是某種應受法律保護的利益的法定形態,這其中還包括由任何類型的權力而衍生出來的公共權力。因此權利與公共權力需要其自身賴以存在的基礎,對環境法的應然法益,即對環境利益的結構、屬性進行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會成為人是環境法法權結構的邏輯起點。環境法的應然利益主要是指環境法所應當保護、規范、調整的利益,一般情況下應然法益會被稱為環境利益。環境利益是一種利益類型,主要由環境資源、生態系統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滿足人們的生存發展等需要形成。環境利益可以分成生態利益與資源利益兩大類,生態利益是環境資源生態價值的體現,而資源利益則是環境資源經濟價值的體現。雖然兩者有共同的載體,但是屬性不同以及實現利益方式也存在差異。生態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精神層次上的享受利益,而后者主要是一種經濟價值下的物質利益。
生態利益在更多的時候體現出來的是一種社會公共利益,因為環境資源本身就具有公共物品屬性。而由于環境資源在其自然稟賦和人工創造有很大的差異化,生態利益又會以區分性利益體現出來,創造利益的人與享受利益的人、損害利益的人與實際受害的人往往不會是同一主體。因此,環境法在進行生態利益的制度化設計時需要有環境公權力的介入以及相應的生態利益補償制度,從而使區分性利益得到平衡。另外,使私主體享有環境權利,使私主體采用其自身權利參與環境保護也可以實現生態利益的保護。
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生態利益在作為環境法的應然法益的基礎上,還應該成為環境法的實定法益且受到環境法的保護。要想在法律上實現環境利益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方面需要將環境利益的地位上升為受法律保護的環境權利,賦予私主體權利,使之利用權利進行保護。另一方面需要賦予公權力部門環境權利,使之對環境利益進行保護。
從權利的角度來分析,根據環境利益的自身屬性的差異將其劃分為生態利益和資源利益,生態利益及資源利益的權益化會與生態性環境權利和資源性權利相對應。生態利益的權利化是指公眾享有良好環境的權利,其是一種社會性權利。而資源利益的權利化是一種受限制和非典型的私權。在生態性利益的權利和資源利益權利中,前者的權能主要體現出了對環境的享有,而后者的權能主要體現出了對環境的獲取和利用。并且兩類權利的實現會在極大程度上向環境排放大量的廢棄物和污染物,當然只要不超過環境的自我承受能力,這種排放行為可以視作一種權利。但是,對排污行為一定要加以限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環境負擔。因此從這里面有衍生出來排污權,環境權、資源權以及排污權構成了環境權利體系中的基本權利類型。環境利益中的生態利益具有公共利益屬性,需要在某些情況下行駛公共權力。環境權力的設定主要是為了使環境法整體法益的環境公共利益得到維護,其能夠很好的使環境公共利益得到實現。從權力來源看環境權利派生出了環境權力,環境權力在一定程度上屬于法益配置手段。
環境權利與環境權力在內外部主要以相互制衡和相互配合的關系出現。環境權在環境權利體系的內部架構中是以享有良好環境為內容的生態權利,因此環境權具有基礎地位且其主體是人。環境權在一些情況下可以由作為其代理人的社會組織及環保團體等代為行使。資源權是經濟權利,其主要是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資源權的主體是企業和相關社會組織。排污權可以在多數情況下合理合法在環境中排放污染物和廢棄物的權利,其主體是企業和相關社會組織。
因此,在環境法的法權結構中,形成了以政府、公眾和企業多遠主體合作共治的格局。其中,政府包括各級政府、監督管理部門等公權力機關以及其他社會團體和組織,公眾包括現有公民以及其他公民自發組成的社會組織等,企業包括生產經營單位和社會其他利用主體等。多方主體可以相互監督制約和合作協商,從而達到環境善治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統一的法權結構框架內對多元主體的環境權利和義務以及環境職權和職責進行均衡配置,建立協調統一和動態平衡的環境法法權體系,有利于環境共治理念的實現,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是當今環境法制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