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鳴 周秀芬
(1.264200 山東東方未來律師事務所 2.威海銘信清算事務所有限公司 山東 威海)
管理人制度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的施行而產生,并誕生了管理人行業,其中清算公司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規定的三類機構管理人之一。走過十年,清算公司管理人的人員從業資格現狀是怎樣的、瓶頸在哪里、出路在哪里?筆者試對清算公司管理人人員從業資格的現狀與出路進行實證分析與探討。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規定》第7條規定,破產清算事務所申請編入管理人名冊的,應當提供以下材料:(一)營業執照或者依法批準設立的文件;(二)本單位專職從業人員的法律或者注冊會計師資格證書,或者經營管理經歷的證明材料;(三)業務和業績材料;(四)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證明材料;(五)行業自律組織對所提供材料真實性以及有無被行政處罰或者紀律處分情況的證明,或者申請人就上述情況所作的真實性聲明;(六)人民法院要求的其他材料。
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清算公司入冊管理人,關于其人員專業資格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規定》要求的是“本單位專職從業人員的法律或者注冊會計師資格證書,或者經營管理經歷的證明材料”。其中“法律或者注冊會計師資格證書”,筆者理解為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取得的法律職業資格證書或通過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取得的全科合格證書;但“經營管理經歷的證明材料”是指什么樣的經營管理經歷、由什么機構出具證明就沒有明確規定了,建議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明確規定;關于“行業自律組織對所提供材料真實性以及有無被行政處罰或者紀律處分情況的證明,或者申請人就上述情況所作的真實性聲明等材料”,筆者認為,清算公司不同于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有律師協會、注冊會計師協會這樣的行業自律組織;在破產管理人協會成立后,管理人協議可以成為清算公司的行業自律組織。故在行業自律組織產生前,清算公司只須提供自行就上述情況所作的真實性進行聲明的材料。
2016年8月26 日,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更新企業破產案件管理人名冊的公告》,要求各類機構申報應提交的材料包括:①管理人入冊申請書;②機構營業執照、資質證書等批準設立的文件;③執業人員基本情況一覽表及其執業資格證書;④從事破產案件人員一覽表及其相關證明;⑤機構辦理企業破產案件一覽表及裁判文書、委托書等相關證明材料;⑥業務收入或行業排名證明;⑦房屋產權證、租賃合同等辦公場所證明;⑧獨立承擔民事責任能力的證明材料,如注冊資金、執業責任保險、公司承擔分支機構責任的證明等;⑨表彰獲獎情況證明;⑩行業自律組織對所提供材料真實性以及有無被行政處罰或紀律處分情況的證明。清算公司管理人評分標準:①機構規模15分;②業務收入25分;③從事過破產案件人員數25分;④辦理破產案件數25分;⑤責任能力10分。
其中申報材料3“執業人員基本情況一覽表及其執業資格證書”、4“從事破產案件人員一覽表及其相關證明”,在實際執行中,由司法技術部門理解為清算公司需要象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一樣提供律師執業證或注冊會計師執業證,事實上是行不通的。因為執業證不同于資格證,只有取得相應資格并到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才會持有。如果要求清算公司提供其人員的律師或會計師執業證,清算公司只能是借用非入冊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人員的執業證了。因為在目前無公司律師的體制下,清算公司的自有人員,是不可能持有律師或會計師執業證的。
另外,如前所述,清算公司目前沒有行業自律組織,所以申報材料10“行業自律組織對所提供材料真實性以及有無被行政處罰或紀律處分情況的證明”,事實上清算公司也是無法提供的,最后清算公司提供什么樣的材料代替“行業自律組織對所提供材料真實性以及有無被行政處罰或紀律處分情況的證明等材料”就由司法技術部門掌握了,筆者認為清算公司只要提供“申請人就所提供材料真實性以及無被行政處罰或者紀律處分情況所作的真實性聲明”即可,便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規定》第7條第(五)項的規定。
江蘇博事達律師事務所律師李豐曾在《不同類型破產管理人之比較》一文中進行過統計、比較:江蘇省管理人名冊中有中介機構,清算公司只有19家,占機構管理人的11.88%;北京市管理人名冊中有中介機構100家,清算公司只有2家,占機構管理人2%;河南省管理人名冊中有中介機構260家,清算公司只有11家,占機構管理人的4.23%。山東省管理人名冊中有中介機構390家,清算公司只有30家,占機構管理人的7.69%。
清算公司被列入管理人數量較少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清算公司無自有律師或會計師等人員,達不到法院對管理人申報資格的專業要求;二是清算公司在成立時門檻低,對從業人員、注冊資金等均沒有相應的條件限制;三是清算公司沒有相應的行業組織對其進行管理和約束;四是清算公司普遍沒有獨立的清算團隊,根據項目臨時組織合作團隊,專業優勢明顯低于律師事務所與會計師事務所。
清算公司擔任管理人其人員從業資格問題,關系清算公司這一管理人機構的專業化建設問題。專業的事必須由專業的人來做,是市場經濟的鐵律。
一方面,每一個破產案件的推動,均離不開律師或會計師在程序操作、債權審查、資產界定、審計評估等專業性工作,因此清算公司需要聘請專業律師、會計師作為管理人成員;但另一方面,律師的執業機構在律師事務所、會計師的執業機構在會計師事務所,且執業機構是唯一的,故清算公司聘請的律師、會計師這樣的專業人員永遠只能是其合作團隊,不可能是其自有團隊。而其自有人員,雖然在理論上存在具備法律或者注冊會計師資格證書的可能,但凡是具備這種專業資格的人員,一般都在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執業,同時持有律師、會計師執業證;未在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執業的,往往在業務能力與經驗方面存在不足,不能完全勝任管理人工作。
這種體制的原因,導致清算公司人員從業資格與身份的尷尬,直接影響到清算公司管理人的專業化建設問題。實踐中,清算公司為解決這一問題,有兩種做法:一是成立自己配套的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二是通過股權或合作等方式,組建常年合作的固定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團隊。
實踐證明,破產案件的處理不僅僅是法律等專業問題,而是涉及諸多社會問題。所以作為管理人團隊,不僅要有法律、財會等專業人員,還要有懂得投資運營、企業管理的專業人員。而這些綜合的素質要求,是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管理人的短板,恰恰是清算公司管理人的長處。也正是從這一意義上講,《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規定》第7條第(二)項規定的“本單位專職從業人員經營管理經歷的證明材料”就彰顯了最高人民法院在為企業破產法配套管理人制度而制定司法解釋之初,就已經考慮了這一問題,而正是清算公司這一部分非律師、會計師的管理人員,在破產管理人業務中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為破產案件周期長、管理人報酬回款慢,這一業務特點決定了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擔任管理人時,無法保障破產案件持續期間對破產企業的監管問題。而清算公司在此時便可充分發揮其自有人員穩定、公司制管理的優勢。業務的特點、市場的需求,也促進了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清算公司三類機構管理人之間的業務合作與人員融合,此時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分配機制成為管理人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僵尸企業出清、執行轉破產、新舊運通轉換,一系列政策、法律的出臺,破產潮隨著出現,也使得管理人制度面臨伴隨企業破產法走過十年的思考與改革,而隨著改革,清算公司人員從業資格問題將被關注并解決,管理人團隊專業化建設的道路將步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