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棟
(475000 河南大學法學院 河南 開封)
“情況說明”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偵查機關(部門)就案件偵查存在的或者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提供的書面說明材料。《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刑事證據的八大種類,并沒有將“情況說明”列在其中,據此有學者認為“情況說明”不屬于法定證據種類,沒有獨立的證據意義,應當在司法實踐中堅決取締使用。但司法實踐中為了實現證據鎖鏈的完整性、保證訴訟的嚴密性,“情況說明”的出現成為一種必然。筆者就司法實踐中公訴人如何審查“情況說明”證據效力談一些粗淺認識。
《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由此可見,無論是何種內容的“情況說明”,從外在形式來看,首先它是屬于一份書面材料,其次只要它所包含的內容與案件定罪、量刑或者程序事實有關聯,那么就可以作為證據被使用。
實踐中“情況說明”幾乎成為每案必備的補充“神器”,而案件中出現的“缺漏”往往情況不一,這就導致出具的“情況說明”種類不一,涉及事項繁雜、欠缺規范,往往出現使用過泛、功能錯位等問題,具體而言有:
如稱謂不一致,有些用“情況說明”,有些用“關于……的說明”,甚至同一案件出具的多份材料稱謂也不一致。如落款不一致,有些材料僅有單位印章,有些材料僅有偵查人員簽名,甚至個別材料落款僅為日期。
有時會出現同一案件移交辦理的情況,導致同一案件至少有二名偵查人員參與,經常出現“情況說明”的出具主體與實際知曉案件情況的主體非同一人,嚴重降低了該份材料的采信度。譬如某基層檢察院辦理的胡某涉嫌危險駕駛案件,偵查人員提供了一份關于犯罪嫌疑人歸案經過的情況說明,該份“情況說明”所簽的偵查人員并不是案發后第一時間出警至事故現場的偵查人員,經審查,該份“情況說明”未被采納。
有些僅憑偵查人員主觀臆斷,甚至為了彌補先前取證程序的不足而隨意出具。譬如某基層院辦理的張某涉嫌容留吸毒案件,偵查人員無法提供指認照片而僅出具一份“情況說明”,欲將責任歸咎于技術問題,審查人員結合全案證據,最終未采納該份說明材料,后要求偵查機關將犯罪嫌疑人帶至犯罪地點,對現場進行重新指認并規范制作指認筆錄、拍攝指認照片。
對于“情況說明”材料的審查、判斷和認定,由于無規范可循,不同法官的評判標準不一,僅憑個人經驗來判斷是否采納,難以保證案件的公正審判。
(1)對取證行為嚴重違法的、存在嚴重程序瑕疵等情形的,嚴格限制不能使用“情況說明”。對于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言詞證據,即使出具情況說明,也必須直接作為非法證據予以排除。
(2)對取證行為存在一般瑕疵但能補正的也不能使用“情況說明”。“對于能夠補正的證據瑕疵,應當補正;因客觀條件限制而無法做出補正的證據瑕疵,才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現有證據存在一般瑕疵且不能補正的,才能使用“情況說明”。
審查“情況說明”的出具主體和制作格式是否規范:
(1)出具主體必須是知曉案件實際情況的人員,譬如對勘查筆錄有疑問的,必須由勘查人員出具相關說明;(2)在稱謂上,統一為“關于……的情況說明”比較適宜;(3)在語言表述上,不得使用帶有猜測意味、模糊性的詞匯;(4)在落款處,應當由兩名偵查人員手寫簽字,并加蓋單位公章。
除了要審查表現形式外,更要注重對實質內容及證明效力進行審查。審查人員應當結合全案證據進行分析,通過訊問犯罪嫌疑人、詢問證人(被害人)、調取同步錄音錄像等方式,判斷“情況說明”和案件其他證據之間有無矛盾、如有矛盾能否合理排除。對與定罪或者量刑有關的“情況說明”應當慎之又慎,必要時可以自行調查核實,不放過任何細節,確保案件證據真實有效。
考慮到訴訟成本,大多數情況可以用“情況說明”的形式代替偵查人員直接出庭作證,但現有證據材料不能證明取證合法性的,經人民法院通知,偵查人員應當出庭接受控辯雙方的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