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剛 楊淼苗
(214400 江蘇優博律師事務所 江蘇 無錫)
網絡交易具有操作簡捷方便、交易成本低廉等諸多優勢,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熱烈追捧。在網絡交易進行過程中,作為交易基礎工具及主要場所的電商平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網絡交易的虛擬性、時間差等問題,在交易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了規范網絡交易秩序,就要合理界定電商平臺的法律地位及法律責任,同時完善電商平臺民事法律,這對于促進電子商務長遠發展也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先講一講電商平臺的法律地位。
目前學界對于電商平臺的法律地位存在幾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是“賣方”說。即電商平臺充當買賣雙方中的賣方,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不妥,因為其并未與消費者直接達成買賣合同,也沒有參與商品的具體交易;一種觀點是“柜臺”說,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亦有瑕疵,以C2C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淘寶網為例,該平臺對所有用戶開放,不管是銷售者還是消費者,只要免費注冊之后,均可以在平臺上從事交易活動,這顯然不同于定期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的租賃合同關系;還有一種觀點是“中間人”說,這種觀點同樣不妥,雖然電商平臺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但是其一未收取中介費用,二未主動為交易雙方尋求機會。因此,在認定電商平臺的法律地位時,應充分認識其作為新興事物的重要特性,不能死板地套用現有的民法概念,而應當根據其在交易中扮演的實際角色,客觀地將其界定為一種新型的交易中介,賦予其獨特的法律地位。
在網絡交易過程中,電商平臺承擔的合同責任分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如果平臺未與賣方簽訂相應的協議,或所簽訂的協議因違反法律法規、損害賣方利益、隱瞞重要事實等原因而違反先合同義務,由此導致賣方的信賴利益受損,且兩者確實存在因果關系,此時電商平臺應當對賣方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第二,當平臺與賣方簽訂有效的用戶協議后,雙方都應嚴格遵守各自的義務,如果平臺單方面變更或停止對賣方的服務事宜,或是因信息管理不當而侵害賣家利益,導致賣方受損時,應對賣方承擔違約責任。
在電子商務實踐中,電商平臺與消費者之間雖然未發生直接的利益交換,但是賣方發布信息或達成交易時,通常要向平臺繳納一定費用,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有一部分費用被轉嫁給了消費者,因此,平臺應對消費者負有安全保障義務。如果賣方存在虛假宣傳、提供低劣產品、欺詐等侵權行為,而平臺未盡危險防范義務、危險排除義務或危險警示義務時,應對賣方承擔侵權責任。電商平臺作為網絡交易載體,對其平臺上進行的交易行為有一定的監督義務,特別是在打假問題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因平臺監督不利而出現平臺商戶盜用他人商標來謀取利益的現象,平臺應對商標專用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在網絡交易中,借助名人效應進行產品促銷是一種常用的宣傳手法,但多數賣方并不具備足夠的經濟實力來邀請代言人,因此經常發生明星或普通人“被代言”的現象,這種未經肖像權人同意就擅自使用其肖像牟利的行為屬于侵犯肖像權的行為,這種情況下平臺應對被侵害人承擔侵權責任。與此同時,電商平臺所搜集和掌握的用戶資料也涉及隱私權的問題,如果電商平臺濫用個人資料,就有可能侵犯用戶對個人信息的控制權與知情權,應對權利人承擔侵權責任。
要想加強對電商平臺的法律規范,首先應制定電商平臺的民事法律責任制度,根據當前電子商務的交易規模及司法實務,結合現有的網絡技術水平,建議先制定一部單行法——電商交易法,待電子商務統一立法的條件成熟之后,再將電商交易法融入其中,形成全方位的電子商務法律規范體系。
在電子商務實踐中,電商平臺扮演著非常重要的法律角色,也承擔著相應的法律責任。在制定電商平臺相關的民事法律制度時,必須本著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在維護司法公正的前提下,明確電商平臺應當承擔哪些民事法律責任,這樣才能有理有據地保障網絡交易方的合法權益,提高法律規制效力。
現階段,我國尚未出臺專門針對電商平臺的法律義務規定,但不可否認的是,電商平臺作為交易平臺的提供者,在與平臺使用者的利益博弈中屬于具有先天優勢的一方。因此,在制定電商平臺相關民事法律制度時,不僅要制定完善的網絡交易合同,還要全方位地明確相關條款解釋,同時要優先考慮和重點保護平臺使用者的合法權益,盡量在網絡服務合同中做出有利于平臺使用者的解釋,以更好地達到保障平臺使用者權益的目的。
綜上所述,本文以電商平臺的法律地位及民事法律責任為切入點,從規范立法模式、規范立法原則、明確條款解釋幾個方面提出了電商平臺民事相關法律的完善建議,多角度入手,旨在促進電商平臺規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