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柳
(400065 重慶郵電大學網絡空間安全與信息法學院 重慶)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遇到過多起網約車的事故報道,對這一現象憂心忡忡的同時我們更要通過現象來看事情的本質。為什么當涉及到承擔受害人賠償和責任的同時會出現一系列的責任推脫和矛盾,造成了車主、平臺的互相推脫和爭執。對這一現象的出現,我們更要明確與此相關的一系列法律法規的設定和履行。
在2015年,滴滴平臺的司機馬某駕駛的小客車和馮某的駕駛車發生了交通事故,經過相關的部門檢查和錄像回放確認了此次事故的主要責任應該由馬某來承擔。但是小客車的車主是崔某,并且該車輛在利寶保險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投交了交強保險和商業險。此次案件的也讓滴滴司機和滴滴平臺之間的法律關系被爭議。
2014年12月11 日,滴滴司機的羅某駕駛的小轎車和荀先生稱的電動車發生了交通事故,造成了荀先生十級傷殘。而因為出事的交通路缺少相關的監控攝像設備而造成了交通主管部門不能夠確定對此次事件的負責人。羅某駕駛的肇事車輛在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投保了交強險和商業險,荀先生將羅某、滴滴打車平臺訴訟至法院要求承擔賠償和責任。
滴滴公司平臺表態,公司發布服務信息的內容是用戶在網上發布出的信息,只是為了讓雙方更加方便和快捷交易的一種行為而已,并不會因此成為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也沒有義務成為法律賠償的責任公司。
冠才英公司的觀點認為,滴滴打車平臺每做成的交易通達公司都會收入一元的費用作為風險資金,作為交通事件的事故意外發生的風險理賠。那么收取費用滴滴平臺公司應該承責。
因為城市的人口增多、許多城市的限行政策和油價的不斷上漲而造成了一部分的人群成了“打車族”。而打車難的壓力和日益上漲的出租車起步價造成了出租車的價格昂貴并且在有要緊事情的情況下會出現無法打到車輛的問題。因此,滴滴打車可以良好地解決打不到車的問題,并且不需要出租車那么昂貴的手續費普通車輛也可以很好的自行拉客賺取費用。加之剛剛出臺滴滴打車的軟件時候,滴滴平臺對于滴滴司機進行了大力度的經濟上的補貼。造成了滴滴打車火極一時,很好地解決了打車族的出行問題,并且其遠遠低于傳統出租車的打車費用更是深的消費者的喜愛。無論是經濟還是便捷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這也就造成了滴滴司機的魚目混雜,有些專業駕駛技術水平較低的司機也可以通過包車等行為來賺取費用,許多司機的文化法律意識不強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這也就造成了滴滴平臺、滴滴司機、實際車主的三方面的問題糾纏。當遇到突發事故的情況下,國家還沒有確切的針對其的法律追究責任的法律法規。
因為出租車模式的出租車公司和乘客是客服的關系,并且存在合同關系。此時,如若發生了交通安全事故那么將由出租車公司來承擔對乘客的一切責任,司機導致乘客身體上的受傷,也由出租車公司來承擔侵權損害賠償的責任。
因為此種模式的一切收益都由私家車的車主得利,因此,對應的一切賠償和相關的法律責任也應該由私家車的車主來進行一切賠償和法律事故的相關責任。
在這種模式的體制之下,車主和乘客是形成了互利好意施惠的關系,在這之間平臺不會向車主索取任何費用。這也是對于車主的運行進行盈利的一種方式手段。因此,對應的法律事故的相關責任應該由車主來負責,并且承擔對乘客的一切賠償和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在此種模式之下,運輸活動中的乘客和車主之間形成的是好意施惠的關系,雖然這種關系并不存在一定的法律約束關系。但是人身財產的安全生命健康權等是需要有相關保障的。私家車的車主對于乘客有一定的保護義務,當車主因為履行不當這些義務而使乘客受到一定的損傷時候,車主對過程中的事故需要負責。根據公民權利的侵權法給予調整,認為私家車的車主要履行承擔全責的責任。
綜上所述,本文采用列點法分為三大點對網約車侵權責任問題進行了相關的研究。第一部分為實際的案例分析,通過案例分析而引導出了網約車的運營之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而這些弊端和問題恰恰造就了許多交通事故的處理不公正性,受害者得不到應有的相關賠償,車主和滴滴司機平臺的混亂索賠關系等等。進而引導出了第三部分,對于這種問題出現的相關法律責任的明確分析。從現實生活中可以涉及到的四種方式進行了規定,充分的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