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曉慧
(710016 陜西省西安市地下鐵道有限責任公司運營分公司 陜西 西安)
國家法治社會的建設,需要企業重視自身法律制度的建設及法律風險的防范,本人在國企工作也有6個年頭,負責合同管理等工作,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淺議國企法律風險產生的根源及防范措施。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改革之前長期受制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在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的思想沒有根本的變化,市場經濟意識、法律意識薄弱。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始終要依靠和發揮國有企業的重要作用,國有企業改革后,重新調整了與其他企業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競爭,其競爭意識有所增強,但最重要的是使國有企業形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要實現國有企業在社會中的作用,法律意識是不可或缺的。
企業法律風險,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由于自身的原因作為法律主體未按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的事項履行義務。作為企業法律風險有兩種,一種是內部的,由于自身經營引起的法律風險,一種是外部環境引起的。在《國有企業法律顧問管理辦法》中定義的“企業法律風險”為在法律實施過程中,由于行為人做出的具體法律行為不規范而導致的,與企業所期望達到的目標相違背的法律不利后果發生的可能性。有刑事風險、行政違法風險、合同法律風險、勞工糾紛風險等,本文中主要結合筆者工作經驗就企業合同法律風險進行研究,也是防范的重點。
國有企業制度建立、企業機制不全,在公司機構設置中偏重生產及運營,沒有足夠的意識到法律風險給企業帶來的利益損失。分管法律的部門大多沒有獨立,只是從屬在一個部門,有上萬人的大型國企也只有幾名不屬于主業務,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法律從業人員。
缺乏意識尤其表現在沒有建立健全的法律顧問制度,公司流程及業務中法律工作人員難以介入,提出法律意見并被考慮的機會就更少了。作為企業高層的管理者,缺少事前預防的意識,仍然想著出事后在進行法律補救,造成各項經濟活動缺少了事前法律審查環節,埋下隱患和風險。糾紛發生后才著急的去聘請律師解決,不能有效的防范法律風險。
國企中法律工作人的法律素質不夠,大多是兼職崗位,沒有專業法律能力及法律學習,業務能力相對較弱,在簽訂合同及其他經濟活動中很難起到應有的防范作用。在當前經濟發展形式下,一個有個大理想、大理念的企業沒有法律意識,那終將末路。
合同風險顧名思義就是在簽訂合同時商務及技術部分沒有表述清楚所引發的經濟糾紛。
筆者在大型國企從事合同管理工作,其中技術部分沒有專業人員審核,這部分屬于技術問題不再敘述,但這也是引起風險的一種因素。還有一種就是商務部分,商務部門牽扯金額、質保、合同期限、履行等問題,如果是招標項目還要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經驗管理者缺少合同法律意識,在簽訂和履行合同中存在實體及程序上的諸多問題,規范化程度不夠,在合同標的、文本格式、履行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少的法律漏洞,而在大多數時間,有的國企簽訂合同無所適從,不知道要選取那種方式,一旦發生風險,企業也只能認其追責損失了。
(1)法律風險是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對企業對內對外的商業、法律行為進行規范,明確企業參與的環節和程序風險。近幾年,國有大中型企業中的企業勞動關系物資管理、質量、產品銷售、納稅、代扣個稅等都涉及國家法律法規,同樣也凸顯出法律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地位,法律風險的防控不可或缺。
(2)是企業深度參與市場經濟的需要。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的自主經營,參與市場活動領域越來越寬,國家相應的法律法規越來越規范,嚴格按照市場交易規則來規范自己的經濟活動是每個國有企業必須的選擇,以最大限度的控制和減少企業風險。市場主體地位要求企業按照合同法、公司法、國際經濟法則等市場規則及經濟規律來規制自己,作為合同方應該遵守誠信履約、平等協商的原則來交易,任何哪方踐踏規則都會導致損失的發生。這就需要企業法律部門的參與,法律隊伍的建立不僅完善了企業內部機構的建立,而且在交易時可以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在合同商談、合同簽訂、履約等以及糾紛的處理都會提出專業的意見,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3)是企業長遠發展壯大的客觀需要。企業重組、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合資、上市交易、股份制改造等重大經濟活動,是近幾年國有企業改制的一系列重大舉措,促進了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進程。法律專業人員介入這些重大經濟活動,可以有力地防范國有資產流失,提高國有資產的整體質量,從而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1)法律風險防范部門的設置,為了認識法律風險防范的重要性,企業法律事務機構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組織系統,有自身獨特運行規律。其是專職承擔法律事務處理職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防控部門,它具有與企業的人力部門、財務、黨群、規劃、辦公室等部門同等的地位。國資委在有關文件中強調,“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加劇,中央企業面臨的法律風險將日益增大,特別是實施走出去戰略,參加國際競爭與合作,對中央企業依法決策和依法經營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加強法律風險防范機制建設是中央企業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競爭環境變化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國有資產安全、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央企業改革發展的迫切需要。”就此規定,可以看出法務部門的建立是必須的,也是應時代的要求必須的。規模大及業務量大的國有企業應當設立法律職能部門,無論是子公司還是分公司都應該設立相應只能的部門,專業的法務人員至少3名左右,參與企業重要經營、生產活動的準備工作,并處理相關的法律事務、 協助起草或組織審查企業的重要規章制度、協助起草、審閱法律文書,審核相關合同,參與法律談判、開展與企業生產經營相關的法律咨詢、培訓和宣傳工作。配置法律專業人員,將法律風險防范工作納入企業管理的全過程,實現對企業法律風險的提早預防和動態化監控。
(2)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避免或減少風險的發生。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當建立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機制,筆者認為建立健全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機制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分析企業面臨的法律風險。熟悉企業運作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以及這些經營行為可能產生的法律風險,從而全面梳理企業存在哪些風險點和風險源,做到預防這也是法律風險管理的基礎。二是建立風險防范工作制度和完善工作流程,形成法律風險防范的長效機制。針對企業存在的法律風險,建立和完善有效防范的措施和制度,對風險防控的流程予以明確并加以落實,實現對法律風險全面、規范、動態的管理,為公司戰略和經營目標的實現創造條件。比如建立了合同管理制度,制定招標、合同、支付等相應的管理制度,讓法律工作者介入到從合同的招標、商談到合同履行工作中,對合同簽訂方式、條款審核、履約能力等事項都做了明確的規定,對物資采購、委托服務過程都規定了法律風險防范的程序,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功效。
筆者單位工程建設的項目的較多,這就涉及很多的法律規定。國家的法律、省部級的規章制度、地方的細則、特殊行業的部門規章等都要遵守,如果沒有法律專業人的審核,風險從合同的招標就潛伏了。制定公司的管理辦法,依據相應法律規定,具體的業務人員操作起來也方便,要求避免了法律風險。規定什么類型、 金額大小就必須招標,業務部門在招標前需要準備的資料,招標的流行、合同簽訂的時間。具體的合同簽訂又有合同管理辦法的約束,直到履約的全部完成。這首先從合同方面防范了法律風險,法律專業人員和盡可能的最大化公司利益,也給企業也帶來了長期的效益。
(3)加強法律專業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業務工作能力。法律知識、經濟新領域變化日新月異,要加強對企業法律顧問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加強專業人員的合同管理、工商事務、糾紛處理等常規法律事務標準化、規范化等方面系統的學習教育,逐步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企業重要決策、重要經濟活動等中心工作做好服務上來。加強法律顧問的深層次培訓,著重培養一批熟悉資本運作、公司改制、知識產權、外經外貿等專業領域的專家型法律人才。企業還要注重創造有利于優秀法律顧問脫穎而出和充分發揮法律顧問作用的用人環境,努力造就一支專業化高素質、懂法懂管理的復合型法律顧問隊伍。建立激勵機制,調動企業法律顧問的積極性,激發企業法律顧問工作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