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梅
(030025 太原生態工程學校 山西 太原)
繼承從傳統的角度來講,可以作為一種社會習慣;從法律層面來講,其是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繼承的實際意義要遠比遺產本身的意義更加豐富、更加復雜。通常被繼承人死亡會面臨兩個問題:第一,被繼承人遺產情況以及遺產分配方式的合法性與合理性;第二,被繼承人死亡前是否有債務,債務償還方式是否明確。但是針對這兩個問題,我國遺產法中的規定并不精細,尤其是嚴重忽略了被繼承人的債務償還問題,導致遺產繼承中債權人的利益一直得不到有效保護。
造成遺產繼承中債權人利益受到破壞的原因是綜合性的,但最主要的是在立法上缺少清晰而準確的規定,具體的體現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對遺產范圍的界定過于狹窄。為了使遺產繼承中債權人與繼承人雙方利益得到充分保護,在遺產法中必須對遺產范圍進行明確界定,從而區分對正常遺產的繼承方式與遺產中債務情況的處理方式。目前,我國遺產有兩項內容,一是積極財產、二是消極財產,但法律中只對積極財產進行了范圍界定,而且內容并不全面,其中物權在遺產法中則沒有明確的范圍劃分,并且將債權規劃到財務的范疇之中,這樣的界定是財產范圍過于狹窄[1]。如果按照有限責任繼承原則進行財產繼承,繼承人可以對自身利益進行合理合法維護,但債權人的權益將得不到保護,從而嚴重的影響了我國法律的公平性與公正性。
二是繼承人與債權人的利益保護并不平等。繼承法中規定:繼承人在繼承遺產過程中,應繳納被繼承人未償還清的債務與稅務,繳納時應以遺產實際價值為界限,超出遺產價值部分,不對繼承人自愿償還做出限制。這就表明,法律對于被繼承人債務這部分秉持著無條件限定責任繼承理念,從這個角度進行分析,繼承人可以在遺產繼承范圍內承擔相應的債務責任,而這一規定無疑將繼承人置于優勢地位,債權人的權益始終未得到明確的規定。出現此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法定繼承人在繼承遺產過程中并不需要遵守繼承的相關法定程序,則可以得到相應的權益保護,但債權人卻無法利用法律手段保障自身的利益,或在遺產繼承中要求繼承人有限償還債務,而且還會面臨債權無法實現的風險,從而導致兩者利益關系保護上出現了失衡問題[2]。
三是對遺產繼承中放棄繼承以及接收繼承的規定不明確。通常情況下,接收以及放棄繼承需要在期限規定范圍內完成,但是我國繼承法中并未做出明確規定,如果繼承人沒有明確表示放棄繼承,那么則代表遺產以及支配財產的權利直接歸繼承人所有,而債權人若想維護自身的權利需要向繼承人申請主張權利。為此,在未規定明確的遺產繼承時間內,繼承人對遺產始終掌握著主動權與選擇權,這導致繼承人與債權人兩者之間的關系始終處在不穩定與不平衡的狀態下,繼承人可以選擇不行使自身的權利,那么債權人的債權很難實現。
首先,應構建有條件的有限責任繼承制度。目前我國這項制度的執行缺乏對繼承原則、繼承范圍、遺產實際、欠款繳納義務、被繼承人債務清還等方面的規定。但建立有條件的有限責任繼承制度,其會對繼承人在清償債務方位的行為進行限制,從更嚴格的角度制定了合理的繼承人債務清償規則,并增加了相應的條件,要求繼承人必須根據法律規定以及集成程序享受繼承權利,履行繼承責任,按照有限責任的規定處理好債務問題,從而有效保護遺產繼承中債權人的利益。如果出現繼承人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繼承人則失去了選擇放棄繼承財產與有限責任繼承財產的權利,而且要依照法律規定承擔相應后果[3]。在國外的立法中,國家會通過遺產清冊制度進行遺產確定,并始終使其保持獨立,當繼承人按照法定程序選擇有限責任繼承時,要求繼承人必須在法律規定時間范圍內制作遺產清冊,并上交到相關機關部門,方便遺產繼承過程中根據遺產清冊平衡繼承人與債權人的利益。
其次,在繼承法中明確界定債務范圍。在有限責任繼承原則的指導下,繼承法必須對遺產繼承中債務的范圍進行明確的規定,從而保障有限繼承責任的落實,避免在遺產繼承中做出危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繼承人開始繼承后,遺產中規定的所有與財產相關的權利、義務都歸繼承人所有,其中必須履行被繼承人未完成的債務,有責任與義務幫助被繼承人完成債務償還。所以,對于目前繼承法僅將債務與稅款劃入到債務范圍的現狀,無法對債務的范圍進行準確確定,這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威脅了我國法律的權威性,而且與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形勢極為不適應。面對這樣的現狀,應對遺產債務進行具體的分析,從狹義與廣義兩個角度對債務的范圍進行界定。其中從狹義的角度來看,被繼承人生產未繳納的稅款、因個人工作與生活需要欠下的債務、家庭債務都屬于債務范疇;從廣義的角度來講,除了狹義債務內容之外,繼承執行后遺產管理、分割等產生的費用也屬于債務的范疇[4]。但廣義債務部分從民法意義上解釋,其應處于公益費用的范疇,應與狹義債務部分分開進行償還,優先償還公益費用部分。從而使債務范圍得到了擴大,能夠針對債務內容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避免債權人利益受損。
最后,根據遺產繼承流程進行特殊程序設置。一是,有效完善遺產管理制度。遺產管理制度主要負責被繼承人遺產保存于管理兩項工作,我國法律對這兩項工作的要求是妥善保管,不得出現爭搶與侵吞情況。這條規定過于簡單,法律效力薄弱,如果不出現遺產存有情況,對遺產的管理則出現空白,因此,必須完善管理制度內容,對可能造成繼承人權益與債權人權益受損的因素進行具體分析,充分發揮出保護遺產的積極作用[5]。二是,針對繼承人與債權人合理增加公告程序。法律中對繼承人與債權人的規定不詳細,導致雙方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上都存在一定難度,尤其是債權人,法律遺產中債權的規定少之又少,所以,應合理的增加公告程序,增加其中關于管理單位、期限等內容。而且在這一點上我國可以借鑒國際上先進的立法,從而彌補我國的空白。
綜上所述,我國現行的繼承法中忽略了對遺產繼承中債權人相關權利、義務以及債權范圍的規定,從而導致債權人利益無法得到合法保護。為此,應盡快完善相關制度建設上平衡遺產繼承中繼承人與債權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保障債權人的合法利益,以此提升法律內容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