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同波
(710063 陜西啟越實業有限公司 陜西 西安)
對于企業來說,權力是決定資源配置的關鍵條件,換個角度來說,公司控制權實際上就是資源配置權,是協調公司經濟運行的權力。公司控制權關系著公司治理成效,學術界關于公司控制權的理解存在一定差異,而從企業理論出發,可以將企業控制權變量看作是一種外生變量,主要對其他變量進行解釋,此種情況下,探討公司控制權的涵義及特征是分析必要的。
學術界研究表明,一組合同的連接就形成了企業,而基于投入來說,當一組生產要素實現集合后,就形成了企業,這一過程中所有生產要素參與企業并簽訂合同,但生產要素之間不存在合同關系。也就是說,盡管這些生產要素以合同方式與企業發生連接,但權力缺失的情況下生產要素無法通過自行方式達成彼此合作來促進生產。
生產什么、怎樣生產、為誰生產是資源配置中的基本問題,各項生產要素是通過合同連接在一起的,當權力缺失時,生產要素無法自行合作來解決資源配置問題,這就需要明確對資源配置中基本問題開展具體化問題。就生產什么這一問題來看,作為經濟組織的企業,主要通過生產商品或者勞務活動來滿足社會需求,此種情況下企業的經營目標清晰,但企業是生產要素的聯合體,各生產要素目標存在差異化特征。就怎樣生產這一問題來看,在明確企業經營發展需求的基礎上購進生產要素,但生產要素進入企業后,即便是具有合作意愿,但由于信息不足,導致難以自動配合企業生產。從宏觀層面上來看,盡管企業實現了多項要素的集合,但單個要素所具備的僅僅是潛在生產能力。就為誰生產這一問題來看,企業中購入生產要素后,收入分配是一個重要問題,為追求利潤,要素所有者展開激烈競爭,一旦權力失調勢必會給企業利益造成威脅。
就企業資源配置的實際情況來看,權力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對生產什么做出決定,投入-產出組合中標明價值,無論生產什么都面臨著低買高賣的形勢,市場環境動態化發展,企業家能夠發現當前及未來條件,創造機會,決定生產生命并依據所購入生產要素來推進生產。其二是對怎樣生產做出決定。依據企業需求購入生產要素后,由企業家調控生產要素,圍繞組織目標出發,建立高效的組織結構與管理系統,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協調處理內外關系,引導生產要素具體行為,以促進生產的順利實現。其三是對為誰生產做出決定,合同簽訂過程中明確了要素價格或基本報酬,但通過生產要素可創造出組織租金,因而要素收入分配問題也就隨之出現。
公司控制權,實際上就是企業內部資源協調配置的權力,傳統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相統一,則無需考慮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的問題,而在現代企業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公司控制權的涵義趨于復雜化,包括經營控制權與最終控制權、名義控制權與實際控制權等,但公司控制權的變化僅僅是體現在體系結構與作用方式上,而基本屬性不變,仍是資源配置權力。
對于公司控制權來說,正是由于非對稱性特征的存在,令公司控制權更具權力色彩,其保有者擁有一種令他人服從的能力,學術界將控制權定義為一種權威或權力。公司控制權就是對資源配置的權力,能夠對經濟運行加以協調,這是公司控制權與一般生產要素的鮮明差別。
所謂可分解性,是指公司控制權可以從經營、監督與決策這幾方面入手進行分解,對各自控制權范圍進行劃分,以更好的配置公司資源。經營、監督與決策的控制權之間是相輔相成而又相互制約的,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基礎上,共同為企業運行而服務。
可轉移性是公司控制權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指在不同行為主體之間的控制權移動,令資源配置者構成力量對比情況發生變化。控制權的可轉移性主要表現在最終控制權、實際控制權的轉移上,還表現在最終控制權向實際控制權的轉移上,一般通過市場交易、行政干預或者司法裁決的方式來實現控制權的轉移。
公司控制權的鮮明特征之一是收益性,也就是說控制權的獲得與行使是付出成本并獲得收益的。控制權收益相當于控制權成本的某種補償,主要由公共收益與私人收益所組成。其中公共收益是指股東股息,而私人收益是指公司核心控制著在資源配置活動中所獲得的收益一般有大股東、總經理等獲得。
總而言之,對于現代公司來說,普遍存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情況,公司控制權實際上就是資源配置權,在把握公司控制權的非對稱性、可分解性等特征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公司控制權的實際價值,提高企業資源利用率,為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