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燁辰
(710086 武警工程大學 陜西 西安)
今年年初,臉書數據門泄露事件轟動整個美國,有報道指稱是第三方應用劍橋分析公司,利用其在臉書上推出的一款app“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向臉書用戶提供個性分析測試,憑借臉書平臺累積的海量用戶群體,獲得了多達5000萬用戶的數據。該起數據泄露事件的發生,不禁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在大數據時代,如何來保護公民的隱私權。
隱私權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890年美國著名法律學者布蘭戴斯和沃倫發表的《論隱私權》一文中。在此之后,隱私權作為公民人格權利的重要內容為學者們所關注。王利明教授在其主編的《人格權法新論》一書中認為: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隱私權是公民人格權的重要內容,是公民自由權的保障,公民有自由的享受個人空間,在自己的私人領域自主的決定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①
之前我國的法律文件中只有“隱私利益”一詞涉及到公民的隱私保護,直到《侵權責任法》的出臺,隱私權一詞正式在我國得到法律確認,主要包括公民的個人生理信息、身體隱私、通信秘密等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等事項,保障公民享有私人生活,私人事務不被干擾。
與信息化時代的隱私權保護相比,傳統社會對于公民隱私權的保護更側重與精神方面,行為人一般是出于個人的主觀惡意,對權利人造成的精神方面的損害,所以傳統隱私權的保護是為了保障公民自由生活的權利,很少涉及財產內容。但在大數據時代,獲取公民的個人信息,不僅僅是會對公民造成精神損失,這些信息背后隱藏的是高額的利益,這些經濟價值成為了侵權者侵權的動因。
隨著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現在已經進入了數據時代,大數據時代概念的提出,標志著數據的掌控已經決定著行業的發展趨勢。然而在數據呈井噴模式增長的背景下,不容忽視的是對包含公民意思的數據內容的保護。便捷的網絡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生活方式的便利,同樣還有個人數據能夠更容易獲取和更廣泛傳播,侵權行為難以察覺的困境。數據的膨脹、開放以及高速傳播,構建了強大的搜索引擎的數據庫,我們只需要簡單的進入搜索界面輸入想要尋找的信息,就會從海量的信息中獲得所需資料。基于這樣的特點,造成了個人信息極易被傳播及獲得,同時權利人也難以察覺自己的隱私權收到了侵犯。
目前,我國對于隱私權保護分散于不同的法律法規之中,《憲法》《民法總則》都未明確給予隱私權以獨立的人格權地位,僅是在《侵權責任法》中出現了隱私權一詞,相關法律聯系不緊密,沒有形成自上而下隱私權法律保護體系。除此之外,雖然在網絡信息保護方面,全國人大常委頒布了《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以及由工信部聯合其他部門制定《信息安全技術公共及商用服務信息系統個人信息保護指南》等相關法律文件,但是還是無法能夠應對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在網絡隱私權保護法律層次方面還比較薄弱,亟待完善。
根據中國軟件評測中心和互聯網安全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機構所作的測評顯示,我國許多知名網站對于用戶信息保護技術不高,安全保護措施薄弱,安全保護級別不高,像京東商城、網易163郵箱等網站都存在著用戶信息被泄露的可能性。
2002 年包括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等多家單位簽署了《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這是我國第一部互聯網行業的自律公約,但是公約內容簡單,規定籠統,導致在實踐中,許多網站并未能夠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用戶信息,公約執行力度不顧。
面對急速發展的數據行業,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對于網絡隱私權保護可操作性不強,例如關于互聯網服務商法律責任的不明確,和實際侵權者承擔法律責任方面法律規定的模糊不清等不足之處,都成為了限制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法律瓶頸。從國際范圍來看,很多國家地區都采取了制定專門法保護網絡隱私權,英國的《數據保護法》,歐盟的《一般數據保護條例》等,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國制定網絡信息保護專門立法的借鑒依據。因此我國需要在憲法中明確隱私權獨立人格權的法律地位,同時在相關立法中明確網絡隱私權與傳統隱私權的不同之處,建立自上而下的有效保護網絡隱私權的法律機制。
互聯網服務商應該增強數據收集和處理方式的透明度,積極提高信息保護技術,提升用戶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政府作為助力方,也應加大對于互聯網技術提高的關注度,給予優惠政策鼓勵各個服務商加強技術提升,為我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技術基礎。
臉書的例子表明用戶信息泄露的風險,很大程度上與互聯網服務商疏于實施風險評估和動態管理有關,因此有必要加強互聯網平臺的問責性。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應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引導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方向,強調平臺對于第三方服務提供方有審核監督的責任。同時,互聯網行業的牽頭者也應作出表率,帶頭制定更為完善的自律條約,向美國、歐盟等借鑒學習。
注釋:
①王利明.人格權法新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