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建明
(215600 江蘇國瑞律師事務所 江蘇 張家港)
我國《侵權責任法》中關于第三人的內容包括一般性規定及其他規定,比如對第三人侵權界定,即由第三人過錯導致侵權損害發生,由第三人承擔責任。除第三人以外,《侵權責任法》中的部分“以外的人員”“其他責任人”的使用,與第三人概念相同,基于不同的概念爭論,學界第三人侵權行為也有不同的論述。
第三人的概念,在法律層面上是指除兩人以外的其他人,侵權責任法理論中,第三人的概念界定可以從寬泛、廣義與狹義三個層面上進行分析。從寬泛的層面來看,第三人就是侵權雙方之外的其他人,包括第三人、替代責任中除行為人及責任人之外的第三人、間接受害人等;從廣義的層面上來看,第三人是與侵權人相關的其他人;從狹義的層面上來看,第三人是指侵權行為關系中,侵權人與被侵權人以外,由于自身存在過錯,導致侵權行為產生與被侵權人利益受損,并且應當承擔一定侵權責任的第三人。本文所討論的就是第三種情況。
一般認為,侵權責任法中,第三人侵權行為的產生,包括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此時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而侵權人免責。具體的法律特征包括以下方面:①由于第三人過錯導致,侵權人采取加害行為造成侵權。此時,侵權人及第三人之間不存在共同過失,但由于雙方的侵權行為,給被侵權人造成利益損害,第三人的過錯是導致侵權人采取侵權行為的誘因,侵權人的侵權行為是侵權損害發生的媒介,此時侵權人免責,而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②被侵權人的損害責任由第三人全部承擔,即第三人過錯是導致侵權行為發生的全部原因或唯一原因,這種情況下第三人侵權行為成立;③侵權人免責而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意味著第三人就是侵權人,而侵權人并沒有主觀意義上的犯罪故意,其侵權行為是第三人侵權行為誘導下的媒介,因此免除加害人的侵權責任;④被侵權人的侵權請求權針對第三人[1]。第三人侵權行為中,第三人才是侵權行為主體,則當被侵權人提出侵權賠償的情況下,加害人可以提出抗辯,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這種情況下一般會直接免除加害人的責任,由第三人承擔,或者將第三人追加為被告,免除加害人的責任并由第三人承擔。
1.第三人侵權行為適用過錯責任及過錯推定原則
這種類型的侵權行為,其侵權行為要具備過錯條件,也就是說,誰采取了過錯行為,誰就應當侵權責任。如果第三人的過錯行為是導致侵權行為發生的唯一原因,而加害人沒有過錯行為,則第三人承擔全部侵權責任。或者加害人有過錯行為,但可以提出證明是由于第三人侵權行為導致過錯行為產生的,則加害人侵權責任免除。
2.第三人侵權行為使用無過錯責任原則
基于該原則,第三人侵權行為的認定具備一定的特殊性,主要是在該責任原則前提下,部分第三人侵權行為在法律上屬于不真正連帶責任。包括:環境污染責任、動物飼養損害責任、工傷事故責任等。《侵權責任法》中沒有明確故一定第三人侵權行為在無過錯責任原則下是否適用免責條款,但有學者認為,基于無過錯責任原則下,《侵權責任法》中的部分條款并不適用,比如,由于第三人過錯導致產品存在缺陷的,更加適用于《侵權責任法》的第44條,即先付責任,而非第28條的產品責任。
基于以上論述可知,侵權責任法中關于第三人的概念界定不明確,導致第三人侵權行為在法律層面上的界定爭議。本文所論述的第三人侵權行為,是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是在侵權行為中由于其實際過錯而導致侵權行為發生的,因此應當從狹義的層面上對第三人稱謂加以明確。且由于第三人侵權行為的產生,一般是由侵權人所造成的,侵權人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媒介,因此可以將侵權人作為實際加害人。
1.以第三人侵權行為類型為基礎的歸責原則
不同的歸責原則可以確定第三人侵權行為范圍,適用于過錯責任及過錯推定原則的第三人侵權行為,侵權損害發生的全部原因或者唯一原因是由第三人過錯造成的;基于我過錯責任原則的侵權責任類型中,除《侵權責任法》中的部分條例外,多數人侵權中的部分第三人的過錯行為是導致侵權損害的原因,需承擔侵權責任。
2.第三人侵權行為確定適用歸責原則
第三人侵權行為的確定,應當滿足以下條件:首先,若第三人在侵權損害中無過錯,則無需承擔責任,或者說如果不能證明第三人在侵權損害中存在過錯,則不能主張侵權人的抗辯事由;其次,第三人是否存在過錯,應當由侵權人或被侵權人證明,很多情況下,被侵權人所主張的責任歸屬為侵權人,而侵權人要證明自己在侵權損害中沒有過錯,第三人存在過錯,且第三人過錯導致侵權行為的產生,否則無法證明第三人侵權行為成立。
如果存在第三人侵權行為,并證明由于第三人的過錯導致侵權行為發生,造成被侵權人損害,且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或連帶責任,實際加害人的責任被免除。在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的過程中,可以使用侵權損害賠償規則。需要區分第三人侵權行為、共同侵權行為與競合侵權行為等,明確第三人應當承擔的責任類型,比如侵權責任、連帶責任等。一般如果為共同侵權行為,則第三人承擔連帶責任;如果為分別侵權行為,則第三人承擔按份責任;如果為競合侵權行為,則第三人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如果為第三人侵權行為,則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2]。
如以上論述,對于第三人侵權行為在概念界定、行為范圍、法律特征、法律地位及法律適用規則等多個方面存在爭議,給侵權責任法的適用與落實,以及第三人侵權行為的問責等,帶來一定限制,為此還需要從立法的層面入手,對第三人侵權行為的法律界定加以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