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星
(100822 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
從2002 年司法部下發《關于開展公司律師試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試點意見》”)啟動公司律師試點工作,到2016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行法律顧問制度和公職律師公司律師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建立健全公司律師制度,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公司律師隊伍從無到有,一步步發展壯大。根據公開的數據,截至2018年5月,全國1000余家國有企業設立了公司律師,公司律師總數超過4600人。這是我國推進公司律師制度的重大進展,體現了我國企業在法律事務方面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隨著公司律師隊伍的不斷發展,公司律師在防范法律風險、促進企業內部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保駕護航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國對于推進公司律師制度一直處于不斷的探索實踐當中,與社會律師、企業法律顧問制度的迅速發展相比,公司律師制度推進相對緩慢,面臨以下困境:
一是公司律師制度發展基礎薄弱。由于我國公司律師建設起步較晚,所以在公司律師人才儲備方面存在欠缺,公司律師資源面臨人才短缺的狀況。實踐中許多企業對于公司律師的定位、作用缺少全面的認識,從而無法充分支持公司律師業務開展,對公司律師發展造成了一定阻礙[1]。另外,跟社會律師相比,公司律師的待遇沒有實現市場化,沒有與社會律師待遇實現接軌,而且由于缺少法律類職稱序列,公司律師在職稱評審路徑方面存在短板,薄弱的公司律師待遇激勵機制導致公司律師發展機會較少、發展速度緩慢。
二是我國公司律師分布嚴重失衡。從我國公司律師現狀來看,公司律師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央企業和大型企業之中,而民營企業、中小型企業往往沒有對應的公司律師。再從公司律師的分布地域分析,公司律師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文化發達、法律服務需求較多的地區,公司律師分布呈現出經濟越發達,公司律師數量越多的現象。
三是公司律師管理制度缺失。我國《律師法》中沒有對公司律師進行定義,也沒有對公司律師的任職條件、職責、權利義務作出規定。雖然司法部的《試點意見》初步明確了公司律師的職權、中辦、國辦的《意見》明確公司律師享有律師執業權利和律師法規定的其他權利,但推進公司律師制度的配套管理措施并沒有及時出臺,《律師法》對于公司律師的空白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公司律師推進受阻。
四是缺少推動公司律師制度工作機制。公司律師與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并行多年,但由于缺少強有力的牽頭推動者和良好的工作機制,公司律師的緩慢發展與企業法律顧問制度的深入推進形成鮮明對比。企業法律顧問管理制度的出臺為企業法律顧問制度的發展奠定法律基礎,前國家經貿委、國資委通過不斷推行總法律顧問制度、推進法治央企建設等工作,構建了推動企業法律顧問制度長效發展機制。相比之下,推進公司律師制度缺少的完善的工作機制。
積極推行公司律師制度是提高企業依法經營、依法管理能力水平、促進我國企業和律師行業與國際接軌的重要舉措,筆者就構建我國公司律師制度提出建議如下:
一是完善公司律師相關立法和制度建設。健全的立法是公司律師履職行權的基本保障,建議在《律師法》及相關法律進行修改時,對公司律師的定義、法律地位、權利義務進行明確的規定,為推行我國公司律師制度提供法律保障[2]。由于我國目前的公司律師制度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因此對于公司律師從業要求、管理體制、任職資格、執業資格申請、審查、撤銷和注銷、監督考核、行業管理等具體管理要求,也應進行制度設計,以促進當前公司律師制度的合理推進[3]。
二是完善公司律師管理機制。首先明確推行公司律師制度的范圍,先在國有企業逐步推行,然后在民營企業和其他企業進行推廣。其次完善公司律師的申請和管理機制,中央企業總部、省屬企業、其他企業的員工分別向司法部、省級司法行政機關和市級司法行政機關申請擔任公司律師,并且分別加入全國和地方律師協會,由律師協會對公司律師執業實行行業自律管理。再次暢通公司律師與社會律師、法官、檢察官之間的交流渠道,拓展法律從業者視野,豐富法律工作者經驗,更好的實現法律人才交流。最后建立健全各企業內部公司律師管理制度,為公司律師開展執業活動、依法履職提供保障;為公司律師設立法律類職稱序列,完善公司律師晉升機制;探索建立公司律師待遇市場化機制,與社會律師接軌。
三是促進企業法律顧問與公司律師的融合。企業法律顧問與公司律師在工作性質上有很多的相同的地方[4]。企業法律顧問與公司律師在公司內部的身份、地位和職責基本相同,二者從事的工作基本一致,都是在企業的內部進行法律事務處理,為企業提供專業的法律服務,使企業防范法律風險,實現依法經營、依法管理。但是二者之間又存在著一定的不同。一是他們的準入門檻不同。擔任公司律師需要取得法律職業資格,而企業法律顧問的準入要求相對寬松。二是兩者享有的權利不同。公司律師不僅承擔企業法律顧問的職責,在執業活動中享有律師法等規定的會見、閱卷、調查取證等律師執業權利,這是由于二者的準入門檻不同而導致的[5]。鑒于二者的職責、功能等大致相似,隨著公司律師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企業法律顧問隊伍素質的不斷提高,建議將二者逐步實現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