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昕
(100086 深圳科士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創新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我國目前的知識產權法存在著很多與當前國情不相符合的地方,因此必須要根據當前的制度國情,再考慮到我國知識產權的發展現狀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制度創新。此外,知識產權法的發展離不開完善知識理論體系的指導。
在我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作為維護公民知識產權合法權益的法律,知識產權法的制度設定和創新方式應該在憲法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可以根據知識產權的特定法律范圍進行針對性的憲法拓展,這樣不僅可以保證知識產權法的制度安排和相關的程序設定更加符合我國當前的法律現狀,也會為法律的實行帶來流程和成本上的合理變動。這方面的歷史依據可以在美國的早期憲法和法國的人權宣言中找到對應的事件,雖然二者與我國當前的國情和社會性質千差萬別,但是在知識產權法制度創新這一點上是有著諸多相似之處的。
在知識產權法的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扮演的是推動者的角色,歷史上的重大進步幾乎都是起始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三次科技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跨越式的進步和發展,這也就催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法律。知識產權法所涉及的范圍是與人們的智力勞動密切相關的,正是因為知識產權法的不斷完善才使得科學技術可以在有法律保護的條件下迅速內化為社會生產力,進而創造出大量的社會效益,因此知識產權法制度創新必須要結合科學技術的發展現狀和發展模式,以此為制度創新的科技基礎和現實依據才能更好地保證創新的時效性和有效性。
作為生產勞動的智力勞動,在形成和進行過程中都必然會與市場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知識產權法的存在最主要還是保障智力勞動在市場化過程中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因此知識商品化的過程也就是知識產權法制度創新的活力來源。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知識生產活動的存在已經逐漸演變為一個融合多種生產方式的復合化生產活動,這樣龐大的發展模式就必然產生對知識產權法制度創新的客觀依賴:通過制度創新保證知識商品的市場交易和流動機制更加完善、知識成果的經濟效益保護體制更加合理。
知識產權法是保護智力勞動者自身合法勞動產物的制度保證,智力勞動者在法律上的定義是包括多種表現形式的:個人、組織、團體等都是符合相關定義的。從知識產品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的流程來看,智力勞動者在完成了對應的智力勞動之后,會依據自身的選擇與公司或者是組織簽訂相應的合約或者是合同進而完成轉化流程,在此期間的知識產權是最容易受到潛在危害的,知識產權法對此的保護也是基于知識商品的所屬權和受保護權而言的。在進行制度不斷創新的同時,知識產權法的知識產權利益訴求保護機制也會變得更加完善,這也是其存在的重要意義之一。
私人知識產權一直是知識產權保護中的重要內容,知識產權法在這方面理論建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就目前的私人知識產權保護理論來看,主要還是對知識產權所有者的事后知識產權保護,這樣的保護方式在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上雖然會更為直觀和有效,但是無法避免潛在風險,知識創新若將這一問題解決,那么知識產權法的發展將會有很大的突破。
再者,知識產權法的存在也是為了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前提下進行創新激勵和創新誘導,通過知識產權法的知識創新可以使得智力勞動者能夠密切感受到自身的勞動成果可以得到完善的保護,個人的合法權益和合法利益也會得到切實的維護,這樣就可以實現創新激勵的目標。
知識產權法的存在既是為了保護合法的知識產權也是為了合理限定知識產權的發展。我國目前的知識產權存在著一定的弊端:部分知識產權科技含量不高、知識產權的理論設定存在一定的疊合性、知識產權和精神產品的契合度不高等。社會財富和社會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知識產權的存在和同時使用時有上限的,積極的知識創新可以保證知識產權可以被限制在一個最優化區間內部,通過多方面的協調和配合,可以實現知識產權的創新發展,進而帶動科技創新力和生產活躍力的飛漲。
知識最終還是需要通過一系列的社會手段和市場手段轉變為實際的社會生產力,這其中會涉及多種復雜的轉變流程,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市場化進程,知識產權法的存在可以有效監督和管理該進程的所有活動。在市場化發展理論的組成部分中,合理分配資源和完成最佳的組合匹配是最為關鍵的一步。當前我國在創新成果的市場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對侵害知識產權行為和的管控面積不足等問題,知識創新在這一點上進行積極的方式拓展,進而完善創新成果的市場化發展理論。
總而言之,知識產權法的存在對國家的創新能力、創新質量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鑒于當前的社會環境和知識產權發展現狀,在充分理解知識產權法制度創新本質內涵后,挖掘其與發展現狀相悖之處,最終通過制度創新和知識創新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完善知識產權法,實現知識創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