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見貴
(276400 山東署華律師事務所 山東 臨沂)
新舊動能的轉換是一個熱門話題,我國非常重視新舊動能的轉換工作,國務院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促進新舊動能的轉換。在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要采用制度和法律等措施完善合法用工理念。
通過對我國近年來經濟增長的過程進行分析,發現我國經濟增長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那個時期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是依靠勞動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社會資本不斷積累,資本要素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近年來各類新技術和新產業誕生,消費對GDP產生的貢獻越來越大,成為主要力量。我國經濟發展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資源要素稟賦發生很大的變化,所以中國要充分重視這些變化,及時調整經濟增長結構。
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變成中高速,供給結構和水平不能滿足需求結構的要求。從經濟增長層面分析,我國正在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需求結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要優化結構,經濟增長動能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如今,我國的經濟增長更多技術的推動。我國正處于重大技術革命時期,尤其是在工業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應該把握技術革命的機遇,實現經濟增長動能的轉化。
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非常重視,中央已經出臺了各類政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在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中,以損害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需求。
中國經濟總量非常大,而且分布范圍廣,產業體系非常健全,發展后勁足,各類產業也非常穩定。然而,近年來我國大量以來投資驅動的方式,導致政府的債務數量大,金融信貸業務發展很快,房地產投資的投機性購房大幅度增長,導致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存在很大的隱患。中國在發展的同時必須要去杠桿、防風險。在一段時期內,中性貨幣會成為主流,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這種模式已經不太適用,中國應該完善經濟的轉型,強化新舊動能的轉化。
在新舊動能轉化下,政府要推動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政策之一,政府負責政策的制定,應該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升用工的合法性。
1.建立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
在新舊動能轉化下,城鄉發展要統籌兼顧,完善人工的管理方式,從而使社會保障體系可以遍及城鄉,從根本上解決用工合法性問題。完善相互銜接和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制定科學的保險制度和社會救濟制度,從而發揮國家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障。
2.建立健全社會保障的法律和法規
要完善立法制度,建立一套符合新舊動能轉化背景下的法律保障體系,確保社會保障工作可以納入正常的法制化軌道中,在社會保障金繳納和應用環節中更加具有法律依據。在中央應該建立一級社會保障基本法,頒布最低生活保障,完善各類社會福利和社會救濟制度。完善執法力度,對員工社會保障權益的保護工作進行審核。針對那些非法用工情況,應該進行嚴厲的懲罰。為員工提供司法救濟程序,為他們提供法律援助,使員工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采取措施保護自己。
企業應該承擔社會保障的社會責任,在《勞動法》中有明確的規定,企業要為職工提供參與各項保險的機會。在新舊動能轉化階段,我國企業在承擔社會保險環節中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導致企業參保意識較差。因此,企業應該完善社會保險責任制度的重構,國家、企業和個人都應該在社會保障中負責。完善立法進程,通過立法規范的方式,約束企業履行社會保障職責。企業應該落實到公平效率觀念,完善社會保險責任意識,積極參與到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
各級工會應該按照法律保護員工的合法權益,防止非法用工的產生。企業應該遵守勞動法律,工會可以作為集體勞動權利的代表,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協調勞資關系。在新舊動能轉化階段,企業內部工會組建的效率不高,勞動者也不能積極的參與到工會中。工會不能充分發揮維護員工權益的職責,導致工會的內部組織性較差。所以,在新舊動能轉化時期,企業應該完善工會組織的建設,維護勞動者的權益,提升工會在企業中的地位。
企業應該通過培訓的方式,提升員工自身的素質,提升他們的維權意識。企業員工的法制觀念比較淡薄,他們的維權意識缺乏。企業在新舊動能轉化階段,應該提升員工的法律意識,提升他們的維權意識。要完善對員工的教育工作,提升他們的法律素養,提升員工自身的素質,進行技術培訓,提升他們的競爭力,使他們可以更好的為企業服務。
如今,我國經濟的發展已經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也處于新舊動能轉化階段。在這個階段,企業的經營方式和用工方式發生很大變化,為了更好的規范企業的用工方式,應該完善相關法律和制度的建設,提升企業員工的法律意識,共同提升合法用工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