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芬
(651700 云南工商學院 云南 昆明)
連帶責任是民商法當中的核心內容,盡管我國的民商法中,對連帶責任的明確早已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劃分及規定,然而隨著社會經濟市場的快速發展變化,傳統的連帶責任界定標準已然無法適應當前日益復雜的社會發展情況,導致民商法連帶責任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多,嚴重降低了民商法連帶責任的法律時效性[1]。為此,國家立法部門及政府管理部門要加強對民商法連帶責任進行分析及改進,以更好的提高連帶責任的法律效力,為我國的民事主體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連帶責任在我國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戰國時期,商鞅便提出了“連坐”的治國政策,“連坐”政策的實行標志著我國連帶責任法律雛形的形成[2]。只是在當時社會發展背景之下,連帶責任主要是被應用于思想政治領域,而在如今的社會實踐當中,則更多的是被應用于市場經濟當中。一般情況下,當債權人與債務人產生經濟糾紛問題時,連帶責任主要被用來維護債權人的合法經濟權益。具體來說,就是指在同一項經濟行為當中,存在多個債務人需要共同承擔對債權人的債務償還義務,且各個債務人之間具有共同的連帶責任,債權人無需按照償還順序或者債務人之間約定的償還比例進行債權追究,并享有指定連帶責任當中任一債務人進行償還的法律權利。由此可見,連帶關系當中任一債務人的法律過失就必然導致全體債務人都將承擔法律過失責任,相應的,一旦某一債務人償還了所有的債務,那么其他連帶債務人的償還責任也將隨之消除。
民商法是用來規范民事主體權利義務的實體法律,而程序法則是用來指導民事主體如何實現合法權利以及承擔相應義務的主要規章[3]。顯而易見,民商法與程序法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重要關系,要想民商法當中的連帶責任能夠充分的發揮出應有的法律效力,就必須協調好民商法與程序法二者之間的共性關系。然而,在當前的社會實踐當中,我國的民商法與程序法在實施的時候依然存在著協調性不高的問題,嚴重的甚至直接造成民商法當中的連帶責任喪失了應有的法律效力。
盡管民商法當中的連帶責任是為了更好的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然而,在社會民事經濟糾紛當中,各個債務人之間實質上所犯的法律過錯都不盡相同,甚至部分債務人本身就沒有法律過錯,因此,各連帶債務人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也應當依據過失程度而有所不同。比如,甲將自己的私人車輛借給了朋友乙進行使用,而乙在車輛的使用過程當中,由于違反交通道路規定超速行駛將受害人丙撞傷,嚴重威脅了丙的生命財產權利,后丙將乙及車主甲作為連帶債務人共同告上了民事法庭,理論上來說,甲與乙在此段經濟關系當中,需要對丙承擔連帶經濟賠償責任,但實質上,甲并未產生法律上的過錯,處于道德標準,連帶責任也應當依據過失程度對甲的法律責任進行適度的調整。
我國民事糾紛的訴訟時效一般都為兩年,然而在《擔保法》規定當中,債權人對債務人的訴訟時效是在主債務履行期到達之后的半年之內,這就與常規的訴訟時效存在一定的沖突,給民事糾紛案件的審理工作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此外,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當中,依然沒有對連帶責任的訴訟時效加以明確的、系統的規定。
維護及提高民商法與程序法之間的協調性是完善民商法連帶責任的關鍵所在,為此,相關立法部分及執法人員要加強改進當前的民商法訴訟程序,以更好的滿足不同民事主體的各種訴訟需求,并針對實際情況,對訴訟程序進行多樣化的設計及實施,從而提高民事訴訟效率。此外,在改進訴訟程序的過程當中,還需始終以維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為主要目的,以進一步明確民商法連帶責任的訴訟程序要點,為程序法的有效落實提供必要的基本保障。
一方面,在依據民商法連帶責任進行責任判定的過程當中,要針對案件的實際情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各個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除了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之外,還應當針對連帶債務人法律過失的大小,對各債務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進行明確的劃分,并制定嚴格的法律賠償標準,以更好的保障各連帶債務人的合法權益。
由于民事經濟糾紛的產生形式十分多樣,因此,在民事糾紛的案件審理過程當中,時常容易產生連帶責任界定模糊的問題,給案件的審理及判定帶來了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立法人員還應當逐步完善及明確民商法連帶責任方面的有關規定,針對具體的實踐情況,采用更加精細化的界定標準,以確保各項連帶責任都“有法可依、有理可據”。同時,在完善法律規定的過程當中,也應當對法律制度保留適當的維度空間,在充分的結合訴訟時效、訴訟程序以及訴訟范圍的基礎之上,對民事訴訟程序進行合理的改進,以確保新的訴訟制度及訴訟程序能夠更加有效的維護各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
民商法當中的連帶責任是解決民事經濟糾紛的重要法律依據。因此,我國立法人員要對當前民商法連帶責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并采取相應的對策加以改進及完善,逐步健全民商法連帶責任規章體系,進一步明確各民事主體的權利義務,優化民事訴訟程序,從而為人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民事法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