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敏
(150030 東北農業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各界對于我國法律法規的確立和完善,特別是污染環境罪方面的核心罪名確立和刑事立法方面,關注程度不斷提升。作為環境污染罪犯的核心罪名,污染環境罪在具體的定罪和量刑方面,適用的理論和實務,都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之中。如何系統地分析出污染環境罪刑事立法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有效地處理和解決,顯得尤為重要。
污染環境罪的刑事立法工作中,仍舊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1.定刑較輕懲罰種類較少
通過對我國現行的刑法可以看出,污染環境罪的法定最高刑期為7年有期徒刑,并且要繳納不同等級的處罰金。對于過失犯罪和污染環境罪的行為人,主管可歸責性較低。雖然污染環境罪排除了死刑和無期徒刑等刑罰方法,但是,對于污染環境罪中,對國家和社會做出了“后果特別嚴重”的環境污染行為,最高處罰期限仍為7年。定刑程度難以與嚴重的污染環境罪造成的國家公民傷亡和公私財產損失等,有效匹配。此外,污染環境罪視閾貪利類型的犯罪行為,犯罪者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導致產生犯罪行為的主要誘因。對此,要采取適當的罰金刑可以提升懲治效果,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對罰金刑的范圍和額度確定困難,導致了大部分刑罰都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1]。
2.忽視污染環境罪危險犯懲治
環境污染犯罪行為,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異化性產物。其破壞程度和影響范圍難以被科學準確地估量。并且,在實際的組織和管理工作中,污染環境罪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行為,具有不可逆性和難以再生的特征。自然生態環境一旦被破壞,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恢復。國家目前對污染環境罪采取的懲治管理措施,仍為普通的結果犯模式,有悖于預防為主的環保性原則。
3.罪名體系難以體現罪罰重要性
根據我國現行的刑法體系可以看出,污染環境罪被定性為“妨礙社會管理秩序罪”當中的“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在我國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很多經濟成果的取得,都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在社會公民的心中,也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環境輕視意識形態。對于環境污染造成的嚴重性和破壞性問題,不利于對污染環境犯罪行為進行科學有效地預防和整治,污染環境罪的罪名體系,難以體現出環境污染罪罰的重要地位。
通過前文的分析和論述可以看出,污染環境罪的刑事立法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和處理,對此,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污染環境罪刑事立法的完善建議。
1.明確犯罪客體特征
若想要完善污染環境罪的刑事立法內容和體系,要重點對犯罪客體的特征進行梳理和分析,要對環境利益進行界定。環境利益是環境法益實現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了生態利益、生產和生活等方面的利益,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環境法益具有以下幾點特征:第一,只有人才可以成為環境法益的主體,除了人之外的環境本身和環境中的動物和植物等,都不能作為環境法益的主體。第二,環境法益是將環境公共利益作為基礎的內容,是在環境公共利益發展的過程中,衍生出的新形態法益,可以有效地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屬性。是人類必須的基本自然條件。第三,與傳統的人身和財產權益具有一定的區別,但是環境法益同時還與人身和財產利益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要對環境進行保護,就需要通過保護財產的方式實現[2]。
2.加強危險犯立法管理
在對具體危險犯中的危險進行識別的過程中,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認定。若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危害后果具有緊迫性和危險性,那么就可以將其視為是具體危險犯。具體危險犯和抽象危險犯相互對立。對此,筆者建議,在對污染環境罪進行刑事立法的過程中,要著重對兩種不同的犯罪行為和罪犯性質等,進行分別處理。加大力度打擊社會危害性質極為嚴重的公害性犯罪行為。比如,我國《刑法修正案(八)》當中,專門針對抽象危險犯的立法進行了規定,對抽象危險犯和具體危險犯的性質和特征,都進行了詳細系統地規定,有利于國家司法機關,加強對危險犯的管理力度。
3.完善刑事處罰模式
除了上述兩種方法之外,還要進一步完善污染環境罪刑事處罰的模式,根據不同的罪行形式,對刑法處罰的幅度進行確定。比如,根據我國《刑法》當中,第五條規定可以看出,在對某一項罪行的處罰輕重進行商議時,對犯罪行為造成的客觀危害性、人身危險性和行為人的主觀惡性等內容,都考慮在內。例如,故意犯罪的主觀惡性要明顯大于過失性犯罪行為,所以,故意犯罪應當受到的非難性也要高于過失性犯罪。與此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污染環境罪刑法當中,關于罰金刑的立法內容。在對犯罪情節可以準確把握的情況下,可以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適用財產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條中,關于判處罰金刑的依據,對污染環境罪犯罪行為的情節輕重,確定最終的罰金額度。
綜上所述,在社會主義核心社會的建設和發展進程中,黨和國家政府越來越認識到,不能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為了確保為國家經濟政治和社會在建設發展工作中,提高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認識,我國從刑事立法的角度,對污染環境罪有關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明確了犯罪客體的特征,同時還加強了危險犯立法管理,完善了刑事處罰的模式,為國家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強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