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淑
(300402 天津市北辰區人民檢察院 天津)
(1)審查起訴階段。委托訴訟代理人的告知內容不詳細。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4條規定:人民檢察院自收到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之內,應當告知其有權委托訴訟代理人。該規定過于籠統,未規定告知被害人的具體方式,更未規定告知案件承辦人的聯系方式、辦案起止期限等內容。司法實踐中,案件承辦人多是以郵寄送達的方式告知被害人享有委托訴訟代理人的權利。對于被害人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因其暫住地址不明確,案件承辦人多是將委托訴訟代理人告知書郵寄送達其戶籍所在地。這種情況下,因被害人身在外地,無法保證被害人及時獲悉其訴訟權利。同時,若不告知被害人案件承辦人的聯系方式或者是案件的起止日期,一方面,使得部分被害人,特別是外地被害人因不知如何聯系案件承辦人,而無法行使其權利。另一方面,也會發生因被害人不了解訴訟期限而延誤其行使訴訟權利的情況。另外,法律未規定告知被害人案件退回補充偵查的情況。案件退回補充偵查在公訴案件中時常發生。案件一旦被退回補充偵查,必然會引起案件訴訟周期的延長,甚至會發生因證據變化而影響案件結果的情況,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影響較大。現行法律沒有規定要將退回補充偵查的事由、期限、結果等告知被害人。
(2)法庭審判階段。參與法庭審判的權利得不到保護。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在開庭審判前,應當將起訴書副本送達被告人,但是法律沒有規定將起訴書副本送達被害人;也未規定公訴部門在提起公訴時就起訴的事實、罪名、量刑建議等內容告知被害人。因此,被害人在開庭前對于檢察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定罪量刑等完全不知情,嚴重影響其開庭審理時的陳述。司法實踐中,若被害人未提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法院一般不會通知其開庭時間,被害人無法參與法庭審理。再者,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被告人享有最后陳述的權利,但是卻沒有規定被害人在庭審結束時享有最后陳述的權利,被害人作為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當事人,應當對庭審的案件事實、證據采用、法律適用、定罪量刑等有發表最后陳述意見的權利,這是法律公平、公正性的體現和要求。另外,知悉判決結果的權利得不到保護。司法實踐中,除了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外,判決書不送達被害人,法律也未要求公訴機關告知被害人判決結果,致使被害人無法及時知悉案件事實認定、定罪量刑等判決情況,影響被害人提起抗訴權的行使。
一方面,我國刑事訴訟法只規定了被害人享有獲得物質損害賠償的權利,不支持其獲得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我國民事案件的受害人姑且享有獲得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但對于性質更為惡劣,損害更加嚴重的刑事案件,卻不允許被害人獲得精神損害賠償權,有失法律的公允性。特別是一些暴力性刑事案件,被害人遭受犯罪行為侵犯,身體、精神遭受重大傷害,甚至造成其精神失常、喪失勞動能力等后果,給被害人帶來巨大的精神痛苦,不賦予刑事被害人獲得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實為不妥。
另一方面,即使是物質損害賠償,也有很多因為被告人不賠償或者無力賠償,而使得被害人根本得不到賠償的情況。司法實踐中,被害人獲得物質損害賠償的機率低,部分被害人因遭受犯罪行為侵害,又得不到被告人的賠償,使其家庭生活、醫療救治等陷入嚴重困境。
我國刑事訴訟法雖然規定了被害人當事人的法律地位,也規定了被害人享有的相關權利,但是法律規定的抽象原則多、具體可操作的措施少,比如法律規定的被害人享有“委托訴訟代理人權”“陳述和發表意見權”等等權利,但是這些權利規定的過于籠統,且無相應的實施細則出臺,可操作性差;而且法律欠缺對保護被害人權利的強制性規定和約束性的規定,使得被害人的諸多權利經常處于被“虛置”的狀態。
長久以來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形成的思維觀念是:犯罪是對國家、社會利益的侵害,對犯罪的起訴和懲罰不取決于被害人的意志;刑罰具有是懲罰犯罪,維護國家利益的公利性,國家利益得以維護,被害人的利益自然得到了維護和實現。這一慣性思維,忽視了國家和被害人立場、利益的差異性,忽視了刑罰保護被害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不受侵害的私利性。
(1)依法賦予被害人對案件享有充分的知情權,豐富委托訴訟代理人告知書的內容。首先,在委托訴訟代理人告知書上注明案件承辦人的聯系方式。其次,詳細列明被害人享有的訴訟權利。再者,注明辦案起止期限,包括可以延長審查起訴期限和退回補充偵查的情形,以免被害人產生焦慮情緒或者因為不了解期限而延誤訴訟權利的行使。最后,注明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況,以方便被害人書寫刑事附帶民事訴狀。
(2)依法保障被害人享有參與刑事訴訟過程、對案件發表意見的權利。一方面,在審查起訴期間,公訴人應當就事實、定性、量刑等聽取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或者近親屬的意見,并記錄在卷。另一方面,在法庭審判階段,人民法院應當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或者近親屬開庭的時間、地點;并賦予被害人在法庭最后陳述的權利。最后,人民法院應當告知被害人案件判決情況,及時向被害人送達刑事判決書。
(3)依法賦予被害人享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和司法救助的權利。第一,刑事制裁和民事責任的追究是兩種性質不同的法律責任,前者是犯罪人對國家應負的刑事法律責任,其保護的主要是國家社會利益;而民事責任則是追究犯罪人對被害人權利侵害的賠償,其保護的是被害人的私權利;刑事法律不能以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為由,忽視追究其民事責任。特別是在侵犯人身權的犯罪案件中,犯罪行為不僅給被害人的身體帶來痛苦,也給被害人的精神帶來巨大創傷,如果不支持被害人享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則違背公平公正的法律精神,某種程度上也放縱了犯罪。因此,立法應當允許被害人提出精神損害賠償的權利。第二,司法實踐中,部分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重大損害,且無法得到賠償和社會救助,導致生活、醫療救治等陷入困境,給被害人造成“二次傷害”。被害人往往以此為由長期上訪,帶來諸多社會不穩定因素。“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沒有救濟的權利就不是權利”①,法律應當賦予刑事被害人平等的享有司法救助的權利,這也是我國當下司法改革“保障人權”的必然要求。通過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加大對刑事被害人救助的范圍和力度,可以有效的緩解被害人及其家人所面臨的生活困境,防止被害人心理逆變②,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
增強保護被害人合法權利的意識,轉變只重視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權的司法觀念,要充分認識到被害人既是刑事訴訟的當事人,又是案件的直接利害關系人,必須高度重視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保障其享有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等的權利。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應當嚴格依法履行保護被害人合法權益的法律規定,積極探索完善被害人權利保護方式,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促進司法公平、公正。
(1)規范聽取被害人意見的程序。辦案過程中,要明確聽取被害人意見是審查案件的必經程序,貫穿于審查起訴、出庭公訴的全過程。形式上,聽取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近親屬的意見,必須由兩名辦案人員進行,并制作聽取意見筆錄,對于不能當面聽取意見的,可以采用書面、電話等形式。內容上,在聽取被害人意見過程中,案件承辦人結合案件事實認真向被害人講解有關法律規定,積極解答各類問題,幫助被害人依法參與訴訟,引導其理性維權。結果上,將被害人意見作為審查判斷案件的重要參考,充分考慮被害人提出的案件定性、量刑等方面意見,對于被害人不合理的訴求,耐心做好勸導說服工作,使其心悅誠服。
(2)幫助被害人實現民事權利。一方面,對于因重大侵財犯罪、暴力犯罪而遭受嚴重物質損失或因經濟困難未委托訴訟代理人的被害人,可以采取指導其撰寫附帶民事訴訟訴狀,為其聯系援助律師等措施,最大限度地為被害人提供訴訟救濟。另一方面,在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自愿的基礎上促進刑事和解工作,在刑事和解的過程中給予被害人充分表達其被害經過和所受傷害的權利,注意保護被害人在經濟上和精神上得到賠償的權利,使被害人及時、足額獲得賠償,幫助其順利實現民事權利。
注釋:
①王超.《憲法司法化:權利的終極關懷》.《法制》,2002年第3期.
②趙云.《檢察機關自由裁量權視野下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問題》.正義網 .http://1w.jcrb.com/shownews.aspx?articleid=16530&pag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