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昕
(730000 甘肅政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院 甘肅 蘭州)
循環經濟思想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把傳統的以資源消耗型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依靠生態資源循環發展的循環經濟。他的“宇宙飛船經濟”是其主要的代表理論。然而最先明確提出循環經濟一詞的卻是英國經濟學家戴維·皮爾斯。循環經濟作為實踐性概念開始并取得效果都是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德國與日本。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開始使用循環經濟概念和理論。
面對全球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日益污染和生態蛻變嚴重的情勢下,人類開始重新理性地認識自然界、尊重客觀規律、探索經濟規律,循環經濟即就是在此大環境下的產物,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后引入循環經濟,但關于循環經濟概念的爭論從未停止過,既有肯定說,認為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而非以往的是一種忽視生態價值的機械規律。
但也有學者否定循環經濟,從物理學的相關理論出發(熱力學第一、第二規律以及耗散理論)出發,認為物質從“高熵”轉入“低熵狀態”過程中,人工的推動會加速能量的消耗,會加快環境的熵增。在這樣的情況下,由于技術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很難讓所有物質完全得到循環利用,許多也不得不降解使用。得出結論,“要建立循環經濟,無論從理論上看還是從實踐上看,目前尚難成立”而應代之以“建立節約型經濟系統”。除了否定的、肯定的主張,有的學者認為清潔生產法與循環經濟法可以相互替代,認為單純的從立法的經濟性來看,這是替代似乎是必要的。
結合筆者的學習過程,我認為循環經濟并不是一個偽概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經濟”在《辭海》中的主要解釋有三種,在循環經濟界域,認為是經濟是指“經濟活動,包括產品的生產、分配或消費等活動”,“循環”,辭海中的解釋是“順著環形的軌道旋轉。比喻事物周而復始的運動”。從語義上將,最基本的循環經濟概念是指“經濟活動,包括產品的生產、分配或銷售等活動順著環形的軌道運行”。
由于各自的認知和立場差別,學界持認同觀點的學者們在界定循環經濟概念時也存在諸多差異,大致分為以下三種觀點:①經濟發展運行模式論,以曲格平教授、諸大建教授為代表,認為循環經濟是一種以改變過去高消耗、高排放傳統線性經濟為目標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針對過去工業化造運動以來造成嚴重環境問題反思后根本性變革,以減量化、在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知道,突出物質在生產、消費、再生產過程中的閉環流動,最終實現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協調適應。②經濟活動過程論,是堅持在可持續理念下實行對廢棄物合理利用,強調在這一經濟活動中以清潔生產的方式為抓手,給予技術上的支撐。③將垃圾變廢為“寶”,認為廢棄物是放錯了的資源,需要將污染從生產的源頭拓展至全過程,并在最終的輸出端環節進行無害化處理,最終達到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雙贏。
綜合以上的各種觀點,我認為循環經濟是與傳統經濟相對應的,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的實現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經濟增長模式。它與可持續發展內涵、目標一致,強調在3R原則下的物質閉環流動型生態經濟形式。有其本質的特征:①新的系統觀。循環經濟注重的是系統性、整體性的運作方式,波及到社會生產、消費以及再生產的各個領域環節;②新的資源觀。在人類利用資源進行生產發展經濟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本身的承載能力,不能任其毫無節制地傷害大自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此基礎上,相比于過去的粗放型經濟發展,需要更多關注代際與代內發展。③新的效益觀。不僅要求帶來環境效益還要求經濟效益,實現雙贏局面。
在與傳統經濟發展的模式比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明確循環經濟對于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也從一個方面向我們展示了循環經濟作為新興發展模式,從發達國家引入我國后極強的生命力,是有其獨有的特征。
循環經濟理論是由生態經濟學理論、環境資源經濟學理論、持續發展經濟學理論等構成。
(1)生態經濟學理論是站在全球生物圈的視角看待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它只是其中一個子系統,與生物圈其他子系統相互依賴和協同進化,生態經濟學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應遵循生態學的主要規律。
(2)環境資源經濟學包括環境經濟學理論與資源經濟學理論,分別進行環境變化研究、環境價值研究、環境政策的究;以及代際平等、有效跨期分配、人與自然的和諧及協同進化、效率與公平的兼顧等的研究。
(3)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理論認為,經濟發展成本分析是基礎,其他可持續發展理論都建立在這一理論平臺之上,應把發展應是無價的以及當代人有能力事先知曉自身行為后果的遞延效作為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理論的邏輯起點和視角。
綜上所述,循環經濟一種存活于如今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矛盾日益凸顯的大背景下,并非調物質的完全利用(循環作廣義理解),我們應看重它對于環境保護的積極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雙贏局面,對于代內與代際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并不是一個偽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