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毅
(337000 江西省廣播電視大學萍鄉市分校 江西 萍鄉)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新時代的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大學法學教育中,教師不僅僅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更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創新,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成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全面型人才。但在當前大學法學教育教學中,部分教師并未能及時的轉變教學理念,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課題教學枯燥、乏味,學生缺乏學習的欲望,久而久之,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因此,教師要結合教育改革的要求,靈活的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而保障法學教育教學的有效開展。
在大學法學教育中,教師通過運用案例教學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案例素材,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案例中都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和曲折的故事情節,同時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能使學生快速的融入到案例中,加強學生的感受,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提高教學效率。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通過出示各種案例素材,使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解決案例中的問題,能有效的提升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教師能對學生有更全面的了解。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引導,能使學生更深入的認知案例內容,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的運用,能使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做到學以致用,不僅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運用和理解,更訓練了學生的法律思維,提高了學生的法律素養,不僅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更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當前大學法學教育中,教師往往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將理論知識在課堂上直接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對知識進行死記硬背。導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同時,任課教師缺乏豐富、有效的教學方法,仍采用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學生很難產生學習的興趣,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限制了大學法學教育的有效發展。
教師在運用案例教學法時,要科學合理的選擇教學案例。教師要充分的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堅持以學生為本,結合教學內容,注重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系,為學生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可與當前社會熱點、新聞時事相聯系,確保案例的真實性,進而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學習關于“侵占罪”時,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生活,為學生創設生活案例:生活中有不少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但也有一些個別的人卻將他人物品占為己有,某學生王某在乘坐公交車時,撿到一個皮包,里面裝有大量的現金,于是王某在到站后拿著皮包下了車。失主在多方查找無果后,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經過排查鎖定王某,但王某拒不承認,最后經過依法搜查其住所,找到失主丟失的皮包及部分現金。那么王某在此案中犯了什么罪?如果你是受理法官,你會如何處理?這樣的案例,能使學生積極的參與思考和討論,進而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案例教學中,討論是其中重要的環節。教師可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分組,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對案例進行討論交流,不僅使學生能將所學知識進行有效的鞏固,還能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增強學生之間的友誼。同時,學生在進行討論交流時,教師要融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共同學習和發展。例如:在教學關于公民的基本權益時,教師可為學生出示學生熟悉的案例讓學生進行小組分析和討論,如消費者維權等人們重點關心的問題,這樣使學生既能知道公民的基本權益,更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
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要建立客觀科學的評價機制,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教師要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不以學習成績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要充分的尊重學生的想法,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感受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引導了鼓勵,使學生自信心得到增強,從而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
綜上所述,在大學法學教育中,通過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有效的活躍了課堂學習氛圍,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自主的進行討論和交流,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質量。因此,教師應充分的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靈活的運用案例教學法,使學生的法律素養和綜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進而推動大學法學教育的可持續發展。